1.三史六书是什么?

2.乾隆八年的夏天号称“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3.北京一年四季天气变化情况

北京1999年7月气温_北京1999年最低温度

北京地区气象要素极值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1942年6月15日,日最高气温是的42.6℃; 1966年2月22日,日最低气温是的零下27.4℃; 1959年7月31日,日降水量最大的是的244.2毫米; 1959年7月27日至8月8日,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13天,降水量为499.2毫米; 10年10月25日至11年2月15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为114天没有下雨; 1968年3月4日,极大风速为为每秒28.3米,相当于11级大风; 2002年12月19日至24日,最长连续降雪日数为6天降雪; 1966年,沙尘暴日数出现最多年份,北京共发生沙尘天气22次; 全市最冷的地区是延庆的海坨山和门头沟的东灵山,1月平均气温最低达到了零下17℃; 北京降水最少的是官厅水库地区,年降水量仅为400毫米; 7月北京平原地区最热的三个地方是房山平原中部;怀柔中南部;昌平、海淀交界处; 北京年降水最多的地点位于平谷东南山的迎风坡,降水量达到了1000毫米。

三史六书是什么?

1991年江淮及太湖流域地区入梅早,降雨强度大,梅雨带稳定,梅雨量大。5月中旬末至7月中旬初不足2个月的时间内降雨总量一般有500-1000毫米,局部地区达1000-1300毫米,比常年偏多5成以上,江淮大部偏多2倍左右,淮河、长江中下游及太湖流域发生大洪水。皖、苏、鄂、豫、湘、浙、沪等省市受灾人口达1亿以上,受灾农作物2.3亿亩,死亡1200多人,倒塌房屋数百万间,直接经济损失700亿元左右。

1991年12月22-30日,我国出现一次大范围的降温和雨雪天气过程,西北和华北大部、西南东部及江南、华南的不少地区最低气温打破历史同期记录;江淮最低气温降至一10~一15℃、江南降至一5~—12℃。太湖、洪泽湖封冻,太湖最大冰厚达15厘米,是自1954年来封冻最严重的一次。湘、鄂、赣、苏、皖、浙、闽、桂、粤、川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农作物、蔬菜、果树等受到严重冻害,其中江西省受冻油菜1017万亩、柑桔125万亩。

1992年我国东部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黄淮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伏秋旱重。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4.9亿亩,其中成灾面积2.5亿亩,绝收3800多万亩。

1993年1月上旬末至中旬中期,我国出现大范围降温和雨雪天气,不少地区中旬平均气温为建国以来同期的最低值。苏、皖、赣、鄂、闽、粤、桂等省区的农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或寒害,其中仅广东省受灾农作物就达800多万亩,160万亩淡水鱼受冻害,经济损失达41亿元。1~3月,青海省大部地区连降数场中到大雪,积雪普遍达15-50厘米,局地达1米,加之气温持续偏低,积雪难以融化,使南部和环青海湖一带地区发生严重雪灾,受灾牲畜134O多万头(只),累计死亡147万头(只)。4月上旬,受强冷空气影响,河北中部和南部最低气温降至一3一—8℃,有1460万亩冬小麦、蔬菜等受冻害。

1993年5月4-6日发生了自1927年以来最强的一次特大沙尘暴天气过程。它波及到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4省区的18个地市的72个县,风力一般6-7级、局部达9-10级,瞬间最大风力达12级,最低能见度接近零,风沙形成的沙尘暴壁高达300-400米。受其影响,4省区受灾农作物560万亩,死亡和丢失牲畜12万头(只),死亡85人、失踪31人,多处公路、铁路运输中断,直接经济损失达5.4亿元。

1994年汛期,两条明显的雨带长期在南岭及东北地区摆动,暴雨天气频繁。西江、北江、湘江出现建国以来最大洪水,赣江为第二大洪水。桂、粤、闽、湘、赣、辽、吉等省区有7600多万人受灾,1亿亩农田受灾,死亡10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近800亿元。

1995年汛期,江南及东北的东南部等地暴雨频繁,其中江南北部一带6月上旬至7月上旬降水量一般有350-500毫米,部分地区达500-900毫米,偏多5成至2倍;辽、吉两省大部地区7月下旬至8月上旬降水量一般有200-500毫米,偏多1-3倍,洞庭湖、鄱阳湖水系及长江下游干流和辽河、浑河、第二松花江、鸭绿江等发生大洪水,湘、赣、辽、吉、浙、鄂、皖等省受灾农田数千万亩,死亡 22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 1100多亿元。

1995年 11月至 1996年 3月,青海南部及西藏部分牧区降雪频繁。青海省玉树州大部地区积雪深度在40厘米左右,最深的达2米,散落在28万平方公里的近万名藏族牧民和30万头牲畜一度被大雪围困,全州因雪灾死亡牲畜108万头(只)。西藏牧区至3月己连续出现5次大范围的强降雪过程,局地积雪深达 1. 5米,造成 45万人和 900万头(只)牲畜遭受雪灾,有150万头(只)牲畜死亡。

1996年2月下半月,受强冷空气影响,全国大部地区降温10—18℃、江南和华南达18-22℃,华南大部、西南东部下旬平均气温为1964年以来同期最低值。南方各省区遭受不同程度的低温冻害。其中,广东冻死塘鱼15万吨, 290万亩冬薯和 220万亩热带、亚热带水果普遍受害,经济损失达46亿元;广西冬种作物受灾1560万亩,水果受害35万亩。

1996年 7月 31日和 8月 1日, 9608号台风先后在台湾基隆和福建福清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沿海潮位超过或接近历史最高潮位。台风及其减弱的低气压深入内陆造成大范围的风雨灾害。闽、浙、苏、赣、湘、鄂、豫、冀、京、津、晋、陕等10多个省市受灾农作物5400多万亩,死亡7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50亿元。

19年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尤其北方大部地区夏季持续少雨高温,6-8月降水量一般为150-300毫米,偏少2-4成,华北、西北的部分地区偏少达5-7成,夏旱最为严重。该年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达5亿多亩,其中成灾面积达3亿亩。黄河从2月7日起,多次出现断流,至11月21日累计断流共222天,断流河段曾一度达700多公里。

19年夏季,华北、东北、西北、黄淮等地先后出现晴热高温天气,其中华北中南部,西北东部≥35℃的高温日数在10天以上,部分地区超过30天,山西运城、陕西西安等地达60天,一些地方最高气温超过4l℃。

1998年,继南方部分地区发生冬春汛之后,夏季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又较常年偏多,暴雨频繁,其中长江流域大部降水量一般有700-1000毫米,部分地区达1000-1500毫米,嫩江流域大部也有350-550毫米,偏多5成至1.5倍,长江继1954年之后又一次出现全流域性大洪水,嫩江、松花江发生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该年全国暴雨洪涝受灾面积达3.34亿亩,1.8亿人(次)受灾,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间,直接经济损失达2551亿元。

1998年3月中旬后期至下旬前期,受强冷空气影响,全国大部地区出现大风和强降温天气,长江中下游沿江一带最低气温降至一1一—2℃,并降了雪。低温降雪使皖、苏、豫3省遭受冻灾的农作物面积达5500万亩。

1999年北方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北方冬麦区和南方的部分地区发生冬春旱;夏季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少,汛期无汛,季降水量一般偏少2-5成,部分地区偏少5-8成,进入9月以后,华北、西北东部、黄淮部分地区及鄂北等地降水仍持续偏少,致使上述大部地区发生了大范围的严重夏秋连旱。该年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4.5亿亩,直接经济损失780亿元。

1999年夏季,华北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两段持续晴热高温天气,≥35℃的高温日数一般有10-25天;7月24日北京最高气温达42.2℃,是建国以来的最高气温。

1999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持续偏低,出现了罕见的“凉夏”。其中,上海未出现≥35℃的高温,为1883年以来所未有;江苏的“凉夏”天气为近40年之最。由于积温不足,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生育期推迟,甚至歉收。

1999年12月中旬后期至下旬初,受强冷空气影响,长江以南大部地区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华南、西南等地发生大范围的低温冻害,各类作物受灾面积达8000多万亩,仅广西、广东、云南、福建4省区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00亿元左右。其中云南昆明世博园内最低气温降至一9℃,室内植物8成受冻,许多耐寒植物也被冻死。

2000年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北方大部地区春夏大旱,南方部分地区也发生春旱或伏、秋旱,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6亿亩,绝收面积1.2亿亩,其中辽、吉、黑、内蒙古、冀等省区旱情最重。因旱全国有天津、长春、济南等300多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

2000年夏季,华北、华南等地不少地区连遭热浪袭击,华北、江南中东部、华南等地的部分地区≥35℃高温日数在20天以上,其中,河北承德、北京、广东连县分别达28、 26和 44天,比常年同期分别偏多 25、 21和 22大。以夏凉著称的承德市7月12-14日连续3天最高气温超过40℃,其中14日达43.3℃,为建站以来的最高气温;三大“火炉”之一的武汉市7月分最低气温超过30℃的有5天,其中28日高达31.1℃,为该市有气象记录百年来日最低气温的最高值。

2001年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尤其北方地区在1999、2000年两年少雨大旱之后,又发生一次大范围严重干旱。至6月上旬,全国受旱农作物面积达到4.2亿亩,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期最大值,并有4460万人和1450万头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进入盛夏以后,四川盆地及以东的长江中下游一带持续高温少雨,伏旱严重。秋季,东北、华北、黄淮等地的部分地区仍有不同程度的干旱。该年全国受旱农作物达5.7亿亩。

2001年7月上旬的短短的一周之内,广西接连遭受“榴莲”、“尤特”两个台风的袭击,出现大范围的暴雨或大暴雨,西江干支流洪水暴涨,邕江南宁、贵港等河段发生建国以来最大洪水。全区有48个县、市、区1000多万人受灾,40多万人一度被洪水围困,受灾农作物1000多亩,直接经济损失150多亿元。

还有的异常气候就是2008年的南方雪灾以及现在的西南五省的干旱。

疾病大都是从外国传播过来的。要是在咱们国家爆发的,主要就是非典了。

乾隆八年的夏天号称“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冯友兰的三史六书指什么?有什么影响

冯友兰曾自拟“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一联,总结自己得意之作。

三史是《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三套中国哲学史著作。

六书是“贞元六书”即《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六本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

《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分别完成于1931年、1934年,是第一套以西方哲学概念完成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其中许多概念已成为定论,为后世学者所共同接受。堪称中国哲学史的奠基之作。

《中国哲学简史》是由1948年在美国宾州大学上课教材编写而成。此书译为十多国语言,销售数百万册。是西方各国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必用的教科书,也是西方了解中国哲学的最佳入门途径。

《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册》完成于1990年,乃是冯友兰用生命写成的哲学大作。在84到95高龄等11年间,以准盲人、准聋子的身体状态,在每年住院数次的情况下,口述由弟子笔录而成。

《贞元六书》是一套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分为《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与《新知言》。《新理学》为其总纲,后五册是分属各章节,主要讲纯粹哲学。《新世训》是社会观,是新理学观点在社会问题中的应用。《新事论》是生活方法论与道德修养论。《新原人》是人生哲学,以觉解的程度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新原道》是哲学史观,分析中国哲学之发展。《新知言》是方法论,总结中西哲学史的经验。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他生前自撰茔联,“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是对自己一生的_____。这

C 无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什么意思

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形态下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

性格爽朗而处事有分寸

阐旧邦以辅新命;

极高明而道中庸。

——冯友兰集句自题座右铭

阐旧邦以辅新命”句,语出《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此句作者曾在《康有为‘公国上书’书后》中写道:“我把这两句诗简化为

‘旧邦新命’。这四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足以当之。”

“旧邦”,指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阐旧邦以辅新命”是作者平生志向。

“极高明而道中庸”句,语出《中庸》第27章:“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高明”,谓性格高亢明爽。“中庸”,谓不偏叫中,不变叫庸。儒家以中庸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此句为作者平生追求之境界。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的封面,有几个甲骨文,有谁知道吗?

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永嘉县的地理环境

永嘉属于亚热季风气候,四季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为18.2℃,年均降水量为1702.2毫升,降水日数175.4日,年均日照1820.2小时,年均蒸发量为1431.9毫米,历年平均无霜期为280天。 根据常年历史记录,年平均气温18.3℃。一年中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8.1℃;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8.3℃。极端最高气温42.1℃,出现在2003年7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4.8℃,出现在1999年12月23日。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平均回暖初日在3月18日,平均终日出现在12月2日。平均无霜期281天,平均初霜日在12月5日,平均终霜日在2月22日。年平均降水量1718.3毫米,并且年际间差异特显著。13年最多达2592.7毫米,1986年最少仅有1193.6毫米。一年中8月平均降水量最多,高达279.4毫米,6月次之,主要是受台风和梅雨的影响;12月最少,仅39.2毫米,其次是1月。年平均雨日175天。年平均日照1799小时,其中以7月和8月最多,分别高达225.5小时和220.0小时;而2月和3月最少,分别为96.5小时和102.1小时。年平均蒸发1432毫米。年平均相对溼度77%。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暴雨、冰雹、干旱、台风、洪涝、雷电和大风等。

中国哲学简史的作者简介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学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他毕生的事业可以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小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中国近代以来能够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是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杰出学者,也是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之一。

三教九流江湖事指什么生肖?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集:搜神记

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 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凌濛初)

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 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 三代:夏 商 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 商汤 周公

25. 三山:蓬莱 方丈 瀛洲

26. 三教:儒 释 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 司徒 司空

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 太傅 太保

28.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 竹 梅

32. 三辅:左冯翊 右扶风 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 榜眼 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 中医 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40. 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 动摇 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 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 雨 电

“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 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是:狂人日记

5.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

中国现代哲学史怎么样

最初知道冯友兰这个人,大约是十多年前在新加坡的一个社区图书馆里,看到他的《中国哲学简史》。这原本是一部给美国大学生上课使用的教材,以当时我的水平,看它正合适。 回过头看,冯友兰大概是我最早接触的现当代国学家。此后收集到他的大多数作品,包括“三史”、“六书”和《三松堂自序》——我平时很排斥读人物传记,却唯独将冯先生的这部自传读得津津有味。 此后陆续接触到梁漱溟、吕思勉、钱穆、张荫麟、萧公权等人的作品。才发现,论学识、论人品,冯先生都未必在这些人之上。 冯友兰的性格中有折中、柔顺的倾向,而缺乏其他顶尖学者身上可见的坚定、固执的特征。柔软的性格使得他在灾难降临时比较不容易折断,也导致他比较容易受外力的影响而走上弯路。有的人宁折不弯,比如陈寅恪;有的人宁弯不折,比如冯友兰。宁折不弯的人给后人树立了道德楷模,提供了精神力量;宁弯不折的人在灾难过后重返正道,从而留下了更多的学术财富。这两类人,或许都是有价值的。 冯友兰利用生命的最后十年,于1990年完成了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可能标志著中国学术史上一个黄金时代的迟到的终结。那是一个破旧立新、东西交融、百家争鸣、群星璀璨的时代,而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就是那个时代中的风流人物所留下的最后一份遗产。 冯友兰在自序中这样描述自己撰写这部曲终之作时的心境:“斩名关、破利索,俯仰无愧作,海阔天空我自飞。”他一生都在名关利索和学术追求之间调和妥协,直到耄耋之年,终于可以不碍于外物,随心所欲了。 于是他在此书的最后一卷,《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直言:“ *** 立下旁人所不可能立的功劳,也犯下旁人所不可能犯的错误”;“ *** 思想的第一阶段是科学的,第二阶段是空想的,第三阶段是荒谬的”;他指出:“ *** 所提倡的人民公社又像是一个封建大家庭,它并没有改变自然经济,所以还不能超出封建经济形态的范围”;他甚至将矛头直指马克思主义本身,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中本来就存在空想成分”;“无产阶级不过是与资产阶级共存于资本主义的这个统一体中的一个对立面。它和资产阶级一样,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不代表新的生产关系”;“在没有出现由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的生产关系改变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却告诉人们,无产阶级是新生产关系的代表,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可以建立社会主义,这就与唯物史观相矛盾了”。 不难看出,以上的内容严格来说不属于“哲学史”的范畴。冯氏的这部曲终之作,名为《哲学史》,其实除了哲学史的内容之外,加入了许多“中国革命思想史的哲学批判”。除了涉及 *** 的部分以外,有关于章炳麟、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部分,内容也以“革命思想史的哲学批判”为主。关于蔡元培和胡适的部分,则是兼具哲学史和革命思想史的两方面内容。只有关于梁漱溟、金岳霖、熊十力和冯友兰自己的部分,才纯以哲学史的内容为主。 其实不仅限于现代部分,整一部《中国哲学史新编》都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冯友兰此时已是真心实意地皈依辩证唯物主义了,于是阶级斗争与革命自然成为他心目中的哲学史的主线之一。另一方面,他可能也意识到,有些话,再不说此生就没机会说了。自己再也不可能有精力和时间去写另一本书了,因此必须把想说的话都在这里说完,哪怕文不对题,也要留下这些声音,将功过是非留由后人评说。 《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一卷《中国现代哲学史》原于1990年出版,冯友兰于是年7月11日写了一篇序言。序言中冯氏表达了一丝不祥的预感,他说:“如果有人不以为然,因之不能出版,吾其为王船山矣。”四个多月后,冯友兰与世长辞,没有亲眼看到全书的......>>

北京一年四季天气变化情况

清朝乾隆八年,那年夏天是有史以来中国最热的一次,公元的时间是1743年。高温涵盖了几乎有半个中国,酷暑的热情让人们招待不住。根据史料记载,六月丙辰,也就是公元的7月25日,北京城面临酷暑。

天津城自五月开始就酷热不已,土石都被烤焦,屋顶上的瓦片都被炙烤的融化,并且有不少的人都被热死了。山西浮山:夏天的五月非常热,在道路上走的人时常会有暴毙的,而北京城更甚,有在京城里面做贸易的也被热死,

山东高青:这一年大旱千里,屋里面的器具都非常的热,很多树木都被热死了。而当时最糟糕的应该还是北京城,有一个法国的传教士,名字叫做A.Gaubil,中文名则是宋君荣。那年他就在北京城中,后来他在寄往巴黎的书信之中这样写道,说是在北京城之中的老人说,从来没有见过像今年7月份这样的高温。

而当时一共北京城之中,热死了多少人呢?宋君荣就统计了当时朝廷官员们上报的情况,说是在城内和近郊已经有11400人因为炎热而死。说是热,但具体的数据有多少呢?根据现在的气候研究换算,发现在当时7月20日到7月25日的气温,都在40度以上,并且在7月25日已经到了44.4度。

看到这里,也可能有一些好奇的网友想问,那么当时正是乾隆八年。夏天既然如此之热,乾隆怎么就没有热死呢?问这种问题,完全是忘了古代皇帝到底是一个什么身份了,热死的也一定是劳苦大众,而皇帝怎么没有防暑降温的办法呢?我们先不说什么避暑山庄,就说在皇宫之中,其实也有着降温的方法,就好比乾隆,他就有这一件降温的法宝,那就是龙皮,这种东西是隔热降温的,只要往皇宫的门上那么一挂,外面和里面就是火冰两重天了。

而除了把龙皮挂上之外,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喝汤,御医当时会专门给皇帝开上一些防暑的汤,既能够防暑降温,也能够保养身体,当然这样的方法都不能够达到真正的降温。在皇宫之中,最有效的可能还是使用冰块。

北京在全国气候区划中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区。但境内地貌复杂,山地高峰与平原之间相对高差悬殊,从而引起明显的气候垂直地带性。大体以海拔700—800米为界,此界以下到平原,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此界以上中山区为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约在海拔1600米以上为寒温带半湿润—湿润季风气候。

一、气候特征

北京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四季气候特征如下:

春季:气温回升快,昼夜温差大,干旱多风沙。春季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逐渐增大,白昼时间加长,地面所得热量超过支出,因而气温回升迅速,月平均温可升高9—6℃,3月平均温4.5℃,4月为13.1℃。白天气温高,而夜间辐射冷却较强,气温低,是昼夜温差最大的季节。一般气温日较差12—14℃,最大日较差达16.8℃。此外,春季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由于急剧降温,出现“倒春寒”天气,易形成晚霜冻。并多大风,8级以上大风日数占全年总日数的40%。当大风出现时常伴随浮尘、扬沙、沙暴天气。春季降水稀少,加重春旱,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夏季:酷暑炎热,降水集中,形成雨热同季。夏季除山区外,平原地区各月平均温都在24℃以上。最热月虽不是 6月份,但极端最高温多出现在 6月份,1961年 6月 10日极端最高温为43.5℃。进入盛夏7月,是全年最热月份,平均温接近26℃,高温持久稳定,昼夜温差小。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70%,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本市最大的一日降水量曾达到479毫米(12年7月27日)。因此,山区易出现山洪,平原造成洪涝,暴雨是北京夏季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此外,山区热对流作用较强,形成局部地区雷阵雨,并伴有冰雹,给农业造成一定损失。

秋季:天高气爽,冷暖适宜,光照充足。入秋后,北方冷空气开始入侵,降温迅速。因此,初霜冻的过早来临时有发生。

冬季:寒冷漫长。冬季长达5个月,若以平均温0℃以下为严冬,则有3个月(12—2月)。隆冬1月份平原地区平均温为-4℃以下,山区低于-8℃,极端最低气温平原为-27.4℃。冬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常出现连续一个月以上无降水(雪)记录。冬季虽寒冷干燥,但阳光却多,每天平均日照在6小时以上,为开发利用太阳能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