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都国际机场什么时候最适合去

2.《自然》评选改变科学的10个计算机代码项目

3.美国遭暴风雪袭击机场航班受影响芝加哥受到影响

4.超级太阳风暴会对地球有什么因系影响

5.急求最近几天的新闻十篇,内容需简短,每篇100字左右.

6.急求最近几天的新闻十篇,内容需简短,每篇100字左右。

7.太阳风暴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8.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和对应措施(措施必须根据影响而发的 最好是自己的构思 不答不给分)

9.太阳风暴有什么影响

首都国际机场什么时候最适合去

新泽西州天气预报15天_新泽西州天气预报15天

首都国际机场最佳时间:北京的春秋不冷不热,气候适中,是理想的旅游季节,尤其是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是为中外游客所称道的金色北京。全年最好旅游月份,是4、5、9、10月份。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依山傍海,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非常分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各具特点。年平均温度为11.8℃,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为-4.6℃,最热为7月份,月平均为26.1℃。北京春秋季较短、冬季稍长,年均降水量644毫米,无霜期为180天。北京虽冬天较长,但室内取热设备甚好,温暖如春。由于室内外温差很大,冬季到北京旅游,毛衣、棉大衣还是需要带上的。

北京的报纸、电台、电视台都有天气预报栏目和解说,请注意收看。也可以拨电话859,它以汉、英两种语言提供当天和次日的天气预报。

不过,北京的游览节目多是人文古迹,名胜建筑,民俗风情,这些项目不受气候影响,所以一年四季都可以来北京旅游。冬季,北京的旅行社和饭店,都提供淡季价格,能节省很多。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的东北方向,距市中心天安门广场25.35千米,是我国地理位置最重要、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运输生产最繁忙的大型国际航空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不但是中国首都北京的空中门户和对外交往的窗口,而且是中国民用航空网络的辐射中心。

中国民用航空局首都机场于1958年3月2日正式投入使用。随着民航事业的发展及客货运量的不断增长,首都机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施工。1980年1月1日,面积为6万平方米的一号航站楼及停机坪、楼前停车场等配套工程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一号航站楼按照每日起降飞机60架次、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1500人次进行设计。扩建完成后,首都机场飞行区域设施达到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4E标准。

随着通往首都北京的国际航线数量和国际航班的密度稳步提高,1995年10月-1999年11月期间,首都机场对航站区又一次进行了扩建。1999年11月1日,建筑面积达33.6万平方米,使用现代化技术设备装备起来的二号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二号航站楼每年可接待超过2650万人次的旅客,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可达9210人次。

由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优越的地理位置,齐全优质的服务设施,吸引了66家国内外航空公司在首都机场运营,其中有11家国内航空公司,55家国际航空公司。国内通航城市88个,国际通航城市69个城市,每周有5000多个定期航班从这里飞往祖国和世界各地。

1999底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经重组变更设立为北京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并继承了原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部分非航空业务及资产负债。1999年10月13日国家经贸委批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作为独家发起人,以发起方式设立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年10月15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注册成立,拥有并经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同年11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委任法国巴黎机场管理公司ADP作为公司的策略性顾问,在将首都机场发展成为中枢机场和拓展非航空业务等方面提供顾问意见和协助。2000年1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对境外投资者发行了H股股份1,346,150,000股,该股票于同年二月一日在香港联合有限公司(“香港联合”)挂牌上市交易。二零零一年五月十八日,本公司经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成为一家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产3,846,150,000元。股份构成:北京首都机场集团公司65%,巴黎机场管理公司(ADP)9.99%,其他公众股东25.01%。

目前,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航空性业务及非航空性业务:航空性业务包括:为中外航空公司提供飞机起降及旅客服务设施,提供安检、保安服务和消防救援服务;以及为地面服务代理公司提供地面服务设施。在过去的三年内,首都机场的航空交通流量均居中国大陆各机场之首,就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而言,属于世界最繁忙机场之列。

历史:

首都机场于1958年3月2日投入使用,是国内首个投入使用的民用机场。当时仅有一座小型候机楼,现在称为机场南楼,主要用于VIP乘客和包租的飞机。1980年1月1日,面积为6万平方米的一号航站楼及停机坪、楼前停车场等配套工程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随着客流量的不断增大,一号楼客流量日趋饱和。重新规划的建筑面积达33.6万平方米,装备先进技术设备的二号航站楼于1995年10月开始建设,并于1999年1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同时一号航站楼停用。随着客流量的继续增加,2004年9月20日,整修一新的一号航站楼重新投入使用,专门承载中国南方航空公司航班。规划中的三号航站楼和第三条跑道位于机场东边,已于2004年3月破土动工,预计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迎接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将能承载空中客车A380等新型超大型客机。

2005年1月29日,56年来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首次不中停香港的台商包机在机场降落,使得两岸的家人和亲友在春节能够团聚。

2005年6月15日,美国大陆航空公司从新泽西州纽瓦克自由国际机场不经停直飞北京。从此,美国大陆航空公司和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拥有了仅有的从美国直飞中国大陆的两条航线。2006年4月3日美国航空公司获取了从芝加哥直飞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航权,从而成为目前第三家由美国直飞中国大陆的美国航空公司。>

《自然》评选改变科学的10个计算机代码项目

从Fortran到arXiv.org,这些计算机编码和平台让生物学、气候科学和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达到了真正“日新月异”的速度。

2019年,视界望远镜团队让世界首次看到了黑洞的样子。不过,研究人员公布的这张发光环形物体的图像并不是传统的,而是经过计算获得的。利用位于美国、墨西哥、智利、西班牙和南极地区的射电望远镜所得到的数据,研究人员进行了数学转换,最终合成了这张标志性的。研究团队还发布了实现这一壮举所用的编程代码,并撰文记录这一发现,其他研究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分析。

这种模式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从天文学到动物学,在现代每一项重大科学发现的背后,都有计算机的参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计算生物学家迈克尔·莱维特因“为复杂化学系统创造了多尺度模型”与另两位研究者分享了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他指出,今天的笔记本电脑内存和时钟速度是他在1967年开始获奖工作时实验室制造的计算机的1万倍。“我们今天确实拥有相当可观的计算能力,”他说,“问题在于,我们仍然需要思考。”

如果没有能够解决研究问题的软件,以及知道如何编写并使用软件的研究人员,一台计算机无论再强大,也是毫无用处的。如今的科学研究从根本上已经与计算机软件联系在一起,后者已经渗透到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近日,《自然》(Nature)杂志将目光投向了幕后,着眼于过去几十年来改变科学研究的关键计算机代码,并列出了其中10个关键的计算机项目。

这台CDC 3600型计算机于1963年交付给位于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研究者在Fortran编译器的帮助对其进行了编程

 语言先驱:Fortran编译器(1957年)

最初的现代计算机并不容易操作。当时的编程实际上是手工将电线连接成一排排电路来实现的。后来出现了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允许用户用代码为计算机编程,但这两种语言都需要对计算机的架构有深入的了解,使得许多科学家难以掌握。

20世纪50年代,随着符号语言的发展,特别是由约翰·巴克斯及其团队在加州圣何塞的IBM开发的“公式翻译”语言Fortran,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利用Fortran,用户可以用人类可读的指令来编程,例如x = 3 + 5。然后由编译器将这些指令转换成快速、高效的机器代码。

不过,这一过程仍然很不容易。早期的程序员使用打孔卡来输入代码,而复杂的模拟可能需要数万张打孔卡。尽管如此,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的气候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还是指出,Fortran让非计算机科学家也能编程,“这是我们第一次能够自己给计算机编程”。他和同事们利用这种语言开发的气候模型是最早取得成功的模型之一。

Fortran发展至今已经到了第八个十年,它仍然广泛应用于气候建模、流体动力学、计算化学等学科,这些学科都涉及到复杂线性代数并需要强大的计算机来快速处理数字。Fortran生成的代码速度很快,而且仍然有很多程序员知道如何编写。古早的Fortran代码库仍然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和超级计算机上。“以前的程序员知道他们在做什么,”美国海军研究院的应用数学家和气候模型师弗兰克·吉拉尔多说,“他们非常注重内存,因为他们拥有的内存非常少。”

 信号处理器:快速傅立叶变换(1965)

当射电天文学家扫描天空时,他们捕捉到的是随时间变化的复杂信号杂音。为了理解这些无线电波的本质,他们需要看到这些信号作为频率的函数时是什么样的。一种名为“傅里叶变换”的数学过程可以帮到研究人员,但它的效率很低,对于一个大小为N的数据集需要N^2次计算。

1965年,美国数学家詹姆斯·库利和约翰·杜基想出了一种加速该过程的方法。快速傅里叶变换(FFT)通过递归(一种通过重复将问题分解为同类的子问题而解决问题的编程方法)将计算傅里叶变换的问题简化为N log2(N)步。随着N的增加,速度也会提高。对于1000个点,速度提升大约是100倍;100万个点则是5万倍。

这个“发现”实际上是一个再发现,因为德国数学家高斯在1805年就对此进行了研究,但他从未发表过。而詹姆斯·库利和约翰·杜基做到了,他们开启了傅里叶变换在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分析、结构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成为应用数学和工程领域的重大之一。FFT在代码中的应用已有很多次,近年一个流行的方案是FFTW,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快的FFT。

保罗·亚当斯是加州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分子生物物理学和综合生物成像部门的主任,他回忆称,当他在1995年改进细菌蛋白质凝胶的结构时,即使使用FFT和超级计算机,也需要“很多个小时,甚至数天”的计算。“如果在没有FFT的情况下尝试做这些,我不知道在现实中应该如何做到,”他说,“那可能要花很长时间。”

 分子编目:生物数据库(1965年)

数据库是当今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至于人们很容易忘记它们也是由软件驱动的。过去的几十年中,数据库的规模急剧膨胀,影响了许多领域,但或许没有哪个领域的变化会比生物学领域更引人注目。

蛋白质数据库Protein Data Bank拥有超过17万个分子结构的档案,包括这种细菌的“表达子”(expressome),其功能是结合RNA和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今天,科学家所用的庞大基因组和蛋白质数据库源于美国物理化学家玛格丽特·戴霍夫的工作,她也是生物信息学领域的先驱。20世纪60年代初,当生物学家们致力于梳理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时,戴霍夫开始整理这些信息,以寻找不同物种之间进化关系的线索。她与三位合著者于1965年发表了《蛋白质序列和结构图谱》,描述了当时已知的65种蛋白质的序列、结构和相似性。 历史 学家布鲁诺·斯特拉瑟在2010年写道,这是第一个“与特定研究问题无关”的数据集,它将数据编码在打孔卡中,这使得扩展数据库和搜索成为可能。

其他“计算机化”的生物数据库紧随其后。蛋白质数据库Protein Data Bank于11年投入使用,如今详细记录了超过17万个大分子结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进化生物学家拉塞尔·杜利特尔在1981年创建了另一个名为Newat的蛋白质数据库。1982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与多个机构合作,成立了GenBank数据库,这是一个开放获取的DNA序列数据库。

这些数据库在1983年7月证明了其存在价值。当时,由伦敦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蛋白质生物化学家迈克尔·沃特菲尔德领导的团队,与杜利特尔的团队各自独立报道了一个特殊的人类生长因子序列与一种导致猴子出现癌症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似性。观察结果显示了一种诱发肿瘤机制——通过模仿一种生长因子,会诱导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前主任詹姆斯·奥斯特尔说:“这一结果让一些对计算机和统计学不感兴趣的生物学家头脑里灵光一闪: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序列来了解有关癌症的一些情况。”

奥斯特尔还表示,这一发现标志着“客观生物学的到来”。除了设计实验来验证特定的设,研究人员还可以挖掘公共数据集,寻找那些实际收集数据的人可能从未想到的联系。当不同的数据集连接在一起时,这种力量就会急剧增长。例如,NCBI的程序员在1991年通过Entrez实现了这一点;Entrez是一个可以让研究人员在DNA、蛋白质和文献之间自由检索和比对的工具。

 预测领先者:大气环流模式(1969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计算机先驱约翰·冯·诺伊曼开始将几年前用于计算弹道轨迹和武器设计的计算机转向天气预测问题。真锅淑郎解释道,在那之前,“天气预报只是经验性的”,即利用经验和直觉来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相比之下,冯·诺伊曼的团队“试图基于物理定律进行数值天气预测”。

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的建模系统部门负责人Venkatramani Balaji表示,几十年来,人们已经熟知这些方程式。但早期的气象学家无法实际解决这些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输入当前的条件,计算它们在短时间内会如何变化,并不断重复。这个过程非常耗时,以至于在天气状况实际出现之前还无法完成数算。1922年,数学家刘易斯·弗莱·理查森花了几个月时间计算德国慕尼黑的6小时预报。根据一段 历史 记载,他的结果是“极不准确的”,包括“在任何已知的陆地条件下都不可能发生的”预测。计算机使这个问题变得很容易解决。

20世纪40年代末,冯·诺伊曼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建立了天气预报团队。1955年,第二个团队——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开始进行他所谓的“无限预测”,也就是气候建模。

真锅淑郎于1958年加入气候建模团队,开始研究大气模型;他的同事柯克·布莱恩将这一模型应用在海洋研究中。1969年,他们成功将二者结合起来,创造了《自然》杂志在2006年所说的科学计算“里程碑”。

今天的模型可以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一个个25公里 25公里的正方形,并将大气层划分为数十层。相比之下,真锅淑郎和布莱恩的海洋-大气联合模型划分的面积为500平方公里,将大气分为9个层次,只覆盖了地球的六分之一。尽管如此,Venkatramani Balaji表示,“这个模型做得很好”,使研究团队第一次能够通过计算机预测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影响。

 数字运算机:BLAS(19年)

科学计算通常涉及到使用向量和矩阵进行相对简单的数算,但这样的向量和矩阵实在太多了。但在20世纪70年代,还没有一套普遍认可的计算工具来执行这些运算。因此,从事科学工作的程序员会将时间花在设计高效的代码来进行基本的数算,而不是专注于科学问题。

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Cray-1超级计算机。在BLAS编程工具于19年问世之前,并没有线性代数标准可供研究人员在Cray-1超级计算机等机器上工作

编程世界需要一个标准。19年,这样的标准出现了:基本线性代数程序集(Basic Linear Algebra Subprograms,简称BLAS)。这是一个应用程序接口(API)标准,用以规范发布基础线性代数操作的数值库,如矢量或矩阵乘法。该标准一直发展到1990年,为向量数学和后来矩阵数学定义了数十个基本例程。

美国田纳西大学计算机科学家、BLAS开发团队成员杰克·唐加拉表示,事实上,BLAS把矩阵和向量数学简化成了和加法和减法一样基本的计算单元。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家Robert van de Geijn指出,BLAS“可能是为科学计算定义的最重要的接口”。除了为常用函数提供标准化的名称之外,研究人员还可以确保基于BLAS的代码在任何计算机上以相同方式工作。该标准还使计算机制造商能够优化BLAS的安装启用,以实现在其硬件上的快速操作。

40多年来,BLAS代表了科学计算堆栈的核心,也就是使科学软件运转的代码。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机械和航空航天工程师洛雷娜·巴尔巴称其为“五层代码中的机械”。而杰克·唐加拉说:“它为我们的计算提供了基础结构。”

 显微镜必备:NIH Image(1987年)

20世纪80年代初,程序员韦恩·拉斯班德在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脑成像实验室工作。该实验室拥有一台扫描仪,可以对X光片进行数字化处理,但无法在电脑上显示或分析。为此,拉斯班德写了一个程序。

这个程序是专门为一台价值15万美元的PDP-11小型计算机设计的,这是一台安装在架子上的计算机,显然不适合个人使用。然后,在1987年,苹果公司发布了Macintosh II,这是一个更友好、更实惠的选择。拉斯班德说:“在我看来,这显然是一种更好的实验室图像分析系统。”他将软件转移到新的平台上,并重新命名,建立了一个图像分析生态系统。

NIH Image及其后续版本使研究人员能在任何计算机上查看和量化几乎任何图像。该软件系列包括ImageJ,一个拉斯班德为Windows和Linux用户编写的基于Ja的版本;以及Fiji,这是ImageJ的分发版,由德国德累斯顿的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所的Pel Tomancak团队开发,其中包括关键的插件。“ImageJ无疑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基础的工具,”布洛德研究所(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创立)成像平台的计算生物学家贝丝·契米妮说,“我从来没有和一个使用过显微镜,但没有使用过ImageJ或Fiji的生物学家说过话。”

拉斯班德表示,部分原因可能是这些工具是免费的。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师Kevin Eliceiri指出,另一个原因是用户可以很容易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工具。自拉斯班德退休后,Kevin Eliceiri的团队一直领导着ImageJ的开发。ImageJ提供了一个看似简单、极简主义的用户界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上没有改变。然而,由于其内置的宏记录器(允许用户通过记录鼠标点击和菜单选择的序列来保存工作流)、广泛的文件格式兼容性和灵活的插件架构,该工具具有无限的可扩展性。该团队的编程主管柯蒂斯·鲁登表示,有“数以百计的人”为ImageJ贡献了插件。这些新添加的功能极大扩展了研究人员的工具集,例如在中跟踪对象或自动识别细胞的功能。

Kevin Eliceiri说:“这个程序的目的不是做到一切或终结一切,而是服务于用户的目标。不像Photoshop和其他程序,ImageJ可以成为你想要的任何东西。”

 序列搜索器:BLAST (1990年)

可能没有什么能比把软件名称变成动词更能说明文化的相关性了。提到搜索,你会想到谷歌;而提到遗传学,研究者会立刻想到BLAST。

通过诸如替代、删除、缺失和重排等方式,生物将进化中的改变蚀刻在分子序列中。寻找序列之间的相似性——特别是蛋白质之间的相似性——可以让研究人员发现进化关系,并深入了解基因功能。在迅速膨胀的分子信息数据库中,想要快速而准确地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玛格丽特·戴霍夫在18年提供了关键的进展。她设计了一种“点接受突变”矩阵,使研究人员不仅可以根据两种蛋白质序列的相似程度,还可以根据进化距离来为评估它们的亲缘关系。

1985年,弗吉尼亚大学的威廉·皮尔森和NCBI的大卫·利普曼引入了FASTP,这是一种结合了戴霍夫矩阵和快速搜索能力的算法。

数年后,利普曼与NCBI的沃伦·吉什和斯蒂芬·阿特舒尔,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韦伯·米勒,以及亚利桑那大学的吉恩·迈尔斯一起开发了一种更强大的改进技术:BLAST(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BLAST发布于1990年,将处理快速增长的数据库所需的搜索速度,与提取进化上更为遥远的匹配结果的能力结合起来。与此同时,该工具还可以计算出这些匹配发生的概率。

阿特舒尔表示,计算结果出来得非常快,“你可以输入搜索内容,喝一口咖啡,搜索就完成了。”但更重要的是,BLAST很容易使用。在一个通过邮寄更新数据库的时代,沃伦·吉什建立了一个电子邮件系统,后来又建立了一个基于网络的架构,允许用户在NCBI计算机上远程运行搜索,从而确保搜索结果始终是最新的。

哈佛大学的计算生物学家肖恩·艾迪表示,BLAST系统为当时处于萌芽阶段的基因组生物学领域提供了一个变革性的工具,即一种根据相关基因找出未知基因可能功能的方法。对于各地的测序实验室,它还提供了一个新颖的动词。“它是众多由名词变成动词的例子之一,”艾迪说,“你会说,你正准备BLAST一下你的序列。”

 预印本平台:arXiv.org (1991年)

20世纪80年代末,高能物理学家经常将他们已投稿的论文手稿副本邮寄给同行,征求他们的意见——但只发给少数人。物理学家保罗·金斯帕格在2017年写道:“处于食物链较低位置的人依赖于一线研究者的成果,而非精英机构中有抱负的研究人员则往往身处特权圈以外。”

1991年,当时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工作的金斯帕格编写了一个电子邮件自动应答程序,希望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订阅者每天都会收到预印本列表,每一篇都与文章标识符相关联。只需通过一封电子邮件,世界各地的用户就可以从实验室的计算机系统中提交或检索论文,并获得新论文的列表,或按作者或标题进行搜索。

金斯帕格的是将论文保留三个月,并将内容限制在高能物理学界。但一位同事说服他无限期地保留这些文章。他说:“就在那一刻,它从布告栏变成了档案馆。”于是,论文开始从比各个领域如潮水般涌来。1993年,金斯伯格将这个系统迁移到互联网上,并在1998年将其命名为arXiv.org,沿用至今。

arXiv成立已近30年,拥有约180万份预印本,全部免费提供,而且每月有超过1.5万份论文提交,下载量达3000万次。十年前,《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的编辑在评论arXiv创立20周年时写道:“不难看出为什么arXiv的服务会如此受欢迎,这个系统让研究人员能快速而方便地插上旗帜,显示他们所做的工作,同时避免投稿传统同行评议期刊时的麻烦和时间成本。”

arXiv网站的成功也促进了生物学、医学、 社会 学和其他学科同类预印本网站的繁荣。在如今已出版的数万份关于的预印本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很高兴看到30年前在粒子物理学界之外被认为是异端的方法,现在被普遍认为是平淡无奇和自然而然的,”金斯伯格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就像一个成功的研究项目。”

 数据浏览器:IPython Notebook (2011年)

2001年,费尔南多·佩雷斯还是一位希望“寻找拖延症”的研究生,当时他决定用Python的一个核心组件。

Python是一种解释型语言,这意味着程序是逐行执行的。程序员可以使用一种称为“读取-评估-打印循环”(read–evaluate–print loop,简称REPL)的计算调用和响应工具,在其中输入代码,然后由解释器执行代码。REPL允许快速 探索 和迭代,但佩雷斯指出,Python的REPL并不是为科学目的而构建的。例如,它不允许用户方便地预加载代码模块,也不允许打开数据可视化。因此,佩雷斯自己编写了另一个版本。

结果就是IPython的诞生,这是一个“交互式”Python解释器,由佩雷斯在2001年12月推出,共有259行代码。十年后,佩雷斯与物理学家布莱恩·格兰杰和数学家埃文·帕特森合作,将该工具迁移到web浏览器上,推出了IPython Notebook,开启了一场数据科学革命。

与其他计算型Notebook一样,IPython Notebook将代码、结果、图形和文本合并在一个文档中。但与其他类似项目不同的是,IPython Notebook是开源的,邀请了大量开发者社区的参与其中。而且它支持Python,一种很受科学家欢迎的语言。2014年,IPython演变为Jupyter,支持大约100种语言,允许用户在远程超级计算机上 探索 数据,就像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一样轻松。

《自然》杂志在2018年写道:“对于数据科学家,Jupyter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标准。”当时,在GitHub代码共享平台上有250万个Jupyter Notebook;如今,这一数字已经发展到1000万个,在2016年引力波的发现,以及2019年的黑洞成像工作中,它们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佩雷斯说:“我们对这些项目做出了很小的贡献,这是非常值得的。”

 快速学习器:AlexNet(2012年)

人工智能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使用编码规则,另一种则通过模拟大脑的神经结构来让计算机“学习”。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杰弗里?辛顿表示,几十年来,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一直认为后者是“一派胡言”。但在2012年,他的研究生亚力克斯·克里泽夫斯基和伊尔亚·苏茨克维证明了事实并非如此。

在一年一度的ImageNet比赛中,研究人员被要求在一个包含100万张日常物体图像的数据库中训练人工智能,然后在一个单独图像集上测试生成的算法。辛顿表示,当时最好的算法错误分类了大约四分之一的图像。克里泽夫斯基和苏茨克维的AlexNet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它将错误率降低到了16%。辛顿说:“我们基本上把错误率减半了,或者说几乎减半了。”

辛顿还指出,该团队在2012年的成功反映了足够大的训练数据集与出色的编程,以及新出现的图形处理单元的强大能力的结合。图形处理单元是最初设计用来加速计算机性能的处理器。“突然之间,我们可以将(算法)运行速度提高30倍,”他说,“或者说,学习多达30倍的数据。”

真正的算法突破实际上发生在三年前,当时辛顿的实验室创建了一个神经网络,可以比经过几十年改进的传统人工智能更准确地识别语音。“只是稍微好一点,”辛顿说,“但这已经预示了某些东西。”

这些成功预示着深度学习在实验室研究、临床医学和其他领域的崛起。通过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手机能够理解语音查询,图像分析工具能够很容易地在显微照片中识别出细胞;这就是为什么AlexNet会成为众多从根本上改变科学,也改变世界的工具之一。(任天)

美国遭暴风雪袭击机场航班受影响芝加哥受到影响

根据最近的消息,美国许多地方遭受了暴风雪的袭击。其中,芝加哥19日有超过1000个航班被取消。然后暴风雪还在进行中,美国中西部多个州遭遇降雪。暴风雪使美国航班处于紧张状态。

芝加哥遭到暴风雪袭击。

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18日晚遭遇暴风雪袭击。19日,当地两个国际机场取消了1000多个航班。

在芝加哥北郊,据报道一夜之间积雪厚度超过20厘米。虽然城市里下了一点雪,但是夹杂着雪花的强风使得行走困难。

据追踪全球航班飞行状态的专业网站Flightradar24统计,当天芝加哥西北部奥黑尔国际机场约60%的起降航班被取消,其余航班平均延误近50分钟。一架美国国内航班在降落时滑出跑道,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19日晚,芝加哥地区迎来第二波降雪,天气预报称气温将降至零下10摄氏度以下。芝加哥伊曼纽尔呼吁居民周末待在家里。

据当地媒体报道,暴风雪还导致美国中部部分地区交通堵塞,并引发汽车连环相撞事故。

气象部门表示,这场暴风雪对芝加哥的影响将于20日白天开始减弱,雪带将继续向美国东北部各州移动。

美国中西部也遭受了暴风雪。

美国中西部的暴风雪覆盖了15个州,一些地区积雪达25厘米,造成至少一人死亡。香港东网1月20日报道称,芝加哥机场周六(19日)有近千架航班停飞。其中一架美联航客机在奥黑尔国际机场降落时,在大雪天气滑出跑道。的是,一百多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安然无恙。

芝加哥消防局透露,周六早上,航班号为UA656和波音737的飞机从凤凰城飞往芝加哥,机上有129人。这名乘客回忆说,客机刚开始降落时似乎很平稳,但后来就摇晃了。客机停下来,抬头一看,才发现被困在雪堆里。美联航发言人表示,客机的降落设备遇到问题,中无人受伤。所有乘客都被送到了客运大楼。奥黑尔机场积雪20厘米,每个航班平均延误时间长达一小时。

这场暴风雪给中西部部分地区带来了25厘米的降雪。从东南角的密苏里州到北部的缅因州,15个州发布了冬季风暴警告或建议,预计周日(20日)强风将袭击东北部。上周六晚上,爱荷华州的气温降至零下17摄氏度,周日,体感温度降至零下29摄氏度。气象学家霍夫曼说,北极高压和俄亥俄山谷低压的碰撞引发了一场大风暴,而这场风暴恰好袭击了人口稠密的地区。

波士顿洛根国际机场周六有250个航班被取消,纽约JFK国际机场、华盛顿州里根国家机场和新泽西州纽瓦克自由国际机场也有数十个航班被取消。

暴风雪造成美国陆路交通大混乱。堪萨斯州一名男子在驾驶雪铲时发生事故身亡。上周六,15辆汽车在55号州际公路的密苏里段相撞,美国国家铁路客运公司飞往芝加哥、华盛顿州、纽约州、波斯顿和宾夕法尼亚州的航班减少。

超级太阳风暴会对地球有什么因系影响

太阳风暴(://baike.baidu/view/840.htm#sub1291)

编辑本段发现

在本世纪之前,这类情况对人类并没有发生什么影响。但是,到了20世纪,人们发现,磁暴会影响无线电接收,各种电子设备也会受到影响。由于人类越来越依赖于这些设备,磁暴也就变得越来越事关重大了。比如说,在磁暴期内,无线电和电视传播会中断,雷达也不能工作。 太阳风暴是太阳因能量增加向空间释放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形成的高速粒子流。由于太阳风暴中的气团主要内容是带电等离子体,并以每小时150万到300万公里的速度闯入太空,因此,它会对地球的空间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太阳风暴爆发时,将影响通讯、威胁卫星、破坏臭氧层。 科学家形象地把太阳风暴比喻为太阳打“喷嚏”。太阳的活动对地球至关重要,因而太阳一打“喷嚏”,地球往往会发“高烧”。 太阳风暴随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每11年发生一次。从去年起,进入太阳黑子的高峰年,太阳黑子进入活跃期,并将持续到今年夏季。 据悉,70年代的一次太阳风暴导致大气活动加剧,增加了当时属于苏联的“礼炮”号空间站的飞行阻力,从而使其脱离了原来的轨道。1989年,太阳风暴曾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和美国新泽西州的供电系统受到破坏,造成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由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太阳风暴对商业卫星也是重大的考验。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在积极研究太阳风暴,但是对太阳剧烈活动、太阳黑子爆发、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预防,还需进行不懈的研究。 天文学家更加仔细地研究了太阳的闪光,发现在这些爆发中显然有炽热的氢被抛得远远的,其中有一些会克服太阳的巨大引力射入空间。氢的原子核就是质子,因此太阳的周围有一层质子云(还有少量复杂原子核)。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帕克把这种向外涌的质子云叫做“太阳风”。 向地球方向涌来的质子在抵达地球时,大部分会被地球自身的磁场推开。不过还是有一些会进入大气层,从而引起极光和各种电现象。向地球方向射来的强大质子云的一次特大爆发,会产生可以称为“太阳风暴”的现象,这时,磁暴效应就会出现。 使彗星产生尾巴的也正是太阳风。彗星在靠近太阳时,星体周围的尘埃和气体会被太阳风吹到后面去。这一效应也在人造卫星上得到了证实。像“回声一号”那样又大又轻的卫星,就会被太阳风显著吹离事先计算好的轨道。 最新报道,美国宇航局在观测宇宙气象时,发现2013年太阳再次会苏醒,爆发太阳风暴。 如果这一切成真,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损失,预计将是卡特里娜飓风的20倍(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重创美国新奥尔良州,造成1250亿美元损失。

编辑本段基本性质

在太阳系中,太阳风的组成和太阳的日冕组成完全相同。73%的是氢,25%的是氦,还有其他一些痕量杂质。目前还没有精确的测量结果。2004年的Genesis的取样分析还没有结果。它在返回地球是因为紧急降落,被损坏了。这是因为它再次进入地球大气层时,没有打开降落伞。在地球附近,太阳风速为200-889km/s。平均值为450km/s.大约800kg/s的物质被一太阳风的形式从太阳逃逸。这同太阳光线的等价质量相比是很小的。如果把太阳光线的能量换算成质量,大约每秒钟太阳损失4.5Tg(4.5×10^9kg)的质量。因为太阳风是-(zh-hant:电浆;zh-hans:等离子体)-,所以太阳磁场被它承载。一直到大约160Gm(100,000,000英里)的地方,由于太阳的转动,太阳磁场被太阳风拉扯成螺线形状。超过此距离,太阳对太阳风的影响减弱。通常太阳风的能量爆发来自于太阳耀斑或其他被称为“太阳风暴”的气候现象。这些太阳活动可以被太空探测器和卫星测到,主要标志是强烈的辐射。被地球磁场俘获的太阳风粒子储存在VanAllen辐射带中,当这些粒子在磁极附近与地球大气层作用引起极光现象。具有和地球类似的磁场的其他行星也有极光现象。在星际媒质(主要是稀薄的氢和氦)中,太阳风就像是吹出了一个“大泡泡”。在太阳风不能继续推动星际媒质的地方称之为日球层顶(heliopause),这也通常被认为是太阳系的外边界。这个边界距离太阳到底多远还没有精确的结果,可能根据太阳风的强弱和当地星际媒质的密度而变化。一般认为它远远超过了冥王星的轨道。

编辑本段形成原因

为了能够清楚的表述太阳风是怎样形成的,需要先了解太阳大气的分层情况。 太阳风可激发地球高纬度产生极光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太阳大气分为六层,由内往外依次命名为:日核,辐射区,对流层,光球,色球,日冕。日核的半径占太阳半径的四分之一左右,它集中了太阳质量的大部分,并且是太阳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能量的发生地。光球是我们平常所见的明亮的太阳圆面,太阳的可见光全部是由光球面发出的。 而日冕位于太阳的最外层,属于太阳的外层大气。太阳风就是在这里形成并发射出去的。 用X射线或远紫外线拍下的日冕照片上可以观察到在日冕中存在着大片的长条形的或是不规则行的暗黑区域,通过人造卫星和宇宙空间探测器拍摄的照片,我们可以发现在日冕上长期存在着这些长条形的大尺度的黑暗区域,这里的X射线强度比其他区域要低得多,从表观上看就像日冕上的一些洞,我们形象的称之为冕洞。 冕洞是太阳磁场的开放区域,这里的磁力线向宇宙空间扩散,大量的等离子体顺着磁力线跑出去,形成高速运动的粒子流。粒子流在冕洞底部速度为每秒16km左右,当到达地球轨道附近时,速度可达每秒300~400km以上。这种高速运动的等离子体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太阳风。 太阳风从冕洞喷发而出后,夹带着被裹挟在其中的太阳磁场向四周迅速吹散。现在我们肯定,太阳风至少可以吹遍整个太阳系。 当太阳风到达地球附近时,与地球的偶极磁场发生作用,并把地球磁场的磁力线吹得向后弯曲。但是地磁场的磁压阻滞了等离子体流的运动,使得太阳风不能侵入地球大气而绕过地磁场继续向前运动。于是形成一个空腔,地磁场就被包含在这个空腔里。此时的地磁场外形就像一个一头大一头小的蛋状物。 但是,当太阳出现突发性的剧烈活动时,情况会有所变化。此时太阳风中的高能离子会增多,这些高能离子能够沿着磁力线侵入地球的极区;并在地球两极的上层大气中放电,产生绚丽壮观的极光。 太阳风构成人类活动的外层空间环境。太阳大气的扰动通过太阳风传到地球,通过与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有时会引起一系列影响人类活动的。例如通讯卫星失灵、高纬区电网失效,及短波通讯、长波导航质量下降等。太阳风的变化还可能会引起气象和气候的变化。由于21世纪人类将进一步利用地球的外层空间环境,空间环境预报(或叫“空间天气”预报)将会十分重要。搞清楚太阳风的起源及其加热和加速机制对于建立有效的空间天气预报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宇宙中,许多恒星,以至许多星系都会向外发出它们自己的“风”,导致其物质的损失并影响其周围的星际空间或星系际空间。太阳风是唯一能直接观测到的恒星风。对太阳风起源和加速机制的研究必然对这一普遍的“风”的现象-宇宙等离子体-的认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形成种类

人们经常能够在科幻或者科技文章中看到“太阳风”这个词汇。不过,太阳风仅仅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此风非彼风,它和我们地球上空气流动形成的风性质完全不同。简单的说,太阳风指的是从太阳大气最外层的日冕向空间持续抛射出来的物质粒子流。太阳风的得名还和彗星有关。当人们通过先进的观测手段发现彗星离太阳越近,彗发就越明显,彗尾就越长,而且彗尾的方向总是背对着太阳的时候,就开始猜测,也许太阳会放射出一种类似于风的东西,对彗星产生影响。此后的1958年,美国人造卫星上的粒子探测器,探测到了太阳上有微粒流从日冕的冕洞中发出,因此美国科学家帕克将其形象的命名为太阳风。太阳风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的“持续太阳风”或称“宁静太阳风”,即射流速度比较小,而微粒含量也不大的太阳风。这种太阳风起源于平静的日冕区,开始时日冕物质以较低的速度作膨胀,渐渐离开太阳表面。随着离太阳距离的增加,膨胀的速度变大,密度不断减小,等到达地球的时候,射流速度一般在每秒钟450千米左右,每立方厘米含质子数通常不超过10个。这种太阳风通常对地球的影响不是很大。 另一种则是“扰动太阳风”,即在太阳活跃时期喷射出的粒子流。这种太阳风与太阳抛射物质或爆发现象有关,还有时伴有高能荷电粒子的大量增加,其射流速度一般可以达到每秒钟1000-2000千米,粒子密度也比较大,每立方厘米可含质子几十个。扰动太阳风由于其高速高粒子含量的特点,可以对地球产生产生比较明显的干扰。这是因为太阳风所含的微粒主要为氢粒子和氦粒子,当到达地球的电离层时,就会对地球磁场产生扰动,因而对地球的通信等方便造成影响。比方说,太阳风会造成人造地球卫星短路,因而对全球的卫星通信造成障碍,甚至使通讯中断。而对于飞机的飞行以及人造卫星而言,这样的通讯故障有时候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飞机失去了地面导航,犹如瞎了眼睛一般;而卫星失去了地面通信,则可能迷失方向,甚至于脱离地球轨道。

编辑本段观测简史

到了20世纪20年代,由于有了更精致的研究太阳的仪器。人们发现这种“太阳光”是普通的事情,它的出现往往与太阳黑子有关。例如,1899年,美国天文学家霍尔发明了一种“太阳摄谱仪”,能[1]够用来观察太阳发出的某一种波长的光。这样,人们就能够靠太阳大气中发光的氢、钙元素等的光,拍摄到太阳的照片。结果查明,太阳的闪光和什么陨石毫不相干,那不过是炽热的氢的短暂爆炸而已。 美国航天局发回第一组太阳风暴

小型的闪光是十分普通的事情,在太阳黑子密集的部位, 一天能观察到一百次之多,特别是当黑子在“生长”的过程中更是如此。像卡林顿所看到的那种巨大的闪光是很罕见的,一年只发生很少几次。 有时候,闪光正好发生在太阳表面的中心,这样,它爆发的方向正冲着地球。在这样的爆发过后,地球上会一再出现奇怪的事情。一连几天,极光都会很强烈,有时甚至在温带地区都能看到。罗盘的指针也会不安分起来,发狂似地摆动,因此这种效应有时被称为“磁暴”。 随着科技的进步,极光的奥秘也越来越为我们所知,原来,这美丽的景色是太阳与大气层合作表演出来的作品。在太阳创造的诸如光和热等形式的能量中,有一种能量被称"太阳风"。太阳风是太阳喷射出的带电粒子,是一束可以覆盖地球的强大的带电亚原子颗粒流。太阳风在地球上空环绕地球流动,以大约每秒400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磁场。地球磁场形如漏斗,尖端对着地球的南北两个磁极,因此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沿着地磁场这个"漏斗"沉降,进入地球的两极地区。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在南极地区形成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地区形成的叫北极光。 在本世纪之前,这类情况对人类并没有发生什么影响。但是,到了20世纪,人们发现,磁暴会影响无线电接收,各种电子设备也会受到影响。由于人类越来越依赖于这些设备,磁暴也就变得越来越事关重大了。 太阳风暴

比如说,在磁暴期内,无线电和电视传播会中断,雷达也不能工作。 天文学家更加仔细地研究了太阳的闪光,发现在这些爆发中显然有炽热的氢被抛得远远的,其中有一些会克服太阳的巨大引力射入空间。氢的原子核就是质子,因此太阳的周围有一层质子云(还有少量复杂原子核)。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帕克把这种向外涌的质子云叫做“太阳风”。 向地球方向涌来的质子在抵达地球时,大部分会被地球自身的磁场推开。不过还是有一些会进入大气层,从而引起极光和各种电现象。向地球方向射来的强大质子云的一次特大爆发,会产生可以称为“太阳风暴”的现象,这时,磁暴效应就会出现。 使彗星产生尾巴的也正是太阳风。彗星在靠近太阳时,星体周围的尘埃和气体会被太阳风吹到后面去。这一效应也在人造卫星上得到了证实。像“回声一号”那样又大又轻的卫星,就会被太阳风显著吹离事先计算好的轨道。

编辑本段启示源头

据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报道,天文学家最近查找到了两种类型的太阳风之一缺失的起始点。太阳风是太阳经常向四面八方发射出的一连串带电粒子流。这些粒子从太阳到达地球所需的时间不超过10天,并且当太阳风变成风暴时,它们与地球磁场结合,就会产生在极地的天空中舞动的美丽极光。 从太阳的赤道区域发射出来的太阳风,起源于太阳大气内部的亮区边缘,当两个亮区的磁场结合时,就会产生这种太阳风。上周,相关科学家在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举行的天文学会国家天文学会议上宣布了这项研究结果。这项研究的***,伦敦大学学院的路易斯·哈拉说:“最终能查明这种太阳风的起源非常了不起,科学家已经对这个问题争论了很多年,现在我们终于发现了最终结果。”太阳随同太阳风一起发射出来的放射物是纯粹的能量,太阳风迅速将物质转移走。太阳的磁场为太阳风的粒子提供了加速度,并且这种磁场的结构会影响太阳风冲进太空时的速度。天文学家根据它们的速度辨认出两种太阳风。据悉,速度较快的太阳风起源于太阳极点附近的冕洞,它的运行速度每小时大约可达180万英里(每小时290万公里)。速度较慢的太阳风来自太阳赤道区域,时速大约可达43.2万英里到110万英里(每小时72万公里到180万公里)。 速度较快的太阳风的运行速度之所以会如此之快,是因为从极点发出的磁场经常向四面八方展开,这意味着它们不会在太阳的表面聚拢。哈拉表示,因此,“所有气体都能迅速飞出,没有任何事物能挡住它们的脚步。”另一方面,在赤道上既有闭合的磁场,也有展开的磁场,闭合的磁场促使太阳等离子体重新返回到太阳表面。只有磁场展开时,太阳风才能从这个区域飞入太空。哈里告诉美国宇航局太空网说,因此从赤道区域发出的太阳风的速度会更慢,而且“非常非常稳定”。哈里和她的同事们利用“日出”太空天文台,首次发现炙热气体以很高的速度从太阳亮区(当从两个地方发出的磁场汇合在一起时,在赤道附近形成的活跃区域)边缘喷发而出。“日出”天文台目睹了这种汇合情景,它观测了从一个巨大的活跃区域和一个“婴儿”区域发出的磁力线相互连接在一起并展开的过程。哈里说:“我们现在知道与更小区域结合能展开磁力线。”他表示,即使这些区域相距50万公里(这个距离相当于40个地球直径相加的结果),它们也能相互连接在一起。如果两个区域要连接在一起,这些区域的磁力线必须朝着正确的方向,并且强度也要适中。哈拉表示,较大区域“必须找到能产生互动的伙伴。”了解太阳风和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预测它将对地球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有助于保护围绕在太阳周围的人造卫星。

编辑本段相关影响

太阳风虽然猛烈,却不会吹袭到地球上来。这是因为地球有着自己的保护伞——地球磁场。 太阳风暴

地磁场把太阳风阻挡在地球之外。然而百密一疏,仍然会有少数漏网分子闯进来,尽管 它们仅是一小撮;但还是会给地球带来一系列破坏。它会干扰地球的磁场,使地球磁场的强度发生明显的变动;它还会影响地球的高层大气,破坏地球电离层的结构,使其丧失反射无线电波的能力,造成我们的无线电通信中断;它还会影响大气臭氧层的化学变化,并逐层往下传递,直到地球表面,使地球的气候发生反常的变化,甚至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地壳,引起火山爆发和地震。例如,1959年7月15日,人们观测到太阳突然喷发出一股巨大的火焰 (它就是太阳风的风源)。几天后,7月21日,也就是这股猛烈的太阳风吹袭到地球近空时, 竟使地球的自转速度突然减慢了0.85毫秒,而这一天全球也发生多起地震;与此同时,地磁场也发生被称为“磁暴”的激烈扰动,环球通信突然中断,使一些靠指南针和无线电导航的飞机、船只一下子变成了“瞎子”和“聋子”……。 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只是乘虚而入的漏网分子所为。由此可见,在无所阻拦的星际空间,太阳风的威力有多大了。 在太阳风和外面的星际物质交汇的地方,会产生冲击波。17年发射的“旅行者一号”探测器据说在2003年的时候碰上了这种冲击波。那个冲击波距离太阳大约128亿千米~180亿千米。 太阳风对人类的影响: 1.当太阳风掠过地球时,会使电磁场发生变化,引起地磁暴、电离层暴,并影响通讯,特别是短波通讯。 2.对地面的电力网、管道和其它大型结构发送强大元(原?)电荷,影响输电、输油、输气管线系统的安全。 3.对运行的卫星也会产生影响。 4.一次太阳风的辐射量对一个人来说很容易达到多次的X线检查量。它还会引起人体免疫力的下降,很容易引起病变,也会使人情绪易波动,甚至增多。 5.会使气温增高。 6.在南北极形成极光。

编辑本段科学研究

一间窗户被风刮开的房子,虽然总体上能抵御猛烈风暴的袭击,但破窗而入的狂风会将屋里刮得一团糟。最新研究表明,地球磁场在太阳风面前就像是一间容易“漏风”的房子,其“漏洞”会持续“透风”长达数小时,为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扰乱通信和电力系统等提供可乘之机。 太阳风暴

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公布了这一研究结果。研究人员说,新结果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太阳风暴等恶劣“太空天气”可能给地球造成的影响。 太阳上不时会刮出由带电粒子构成的太阳风。如果太阳活动变得剧烈,太阳风也会跟着狂暴起来。地球自身有一个绵延至太空中数万公里的磁场,能够构成抵御太阳风的保护性屏障。不过,这道屏障并非没有破绽。早在1961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邓恩盖博士就曾预测,当太阳风所包含的磁场朝向在局部上与地球磁场朝向相反时,两个磁场的“磁重联”过程会导致地球磁场保护屏障产生缝隙,使太阳风的带电粒子得以乘虚而入。其他科学家后来证实了缝隙的存在,但地球磁场的这种缝隙是时开时合,还是会长时间保持洞开,科学家们一直不清楚。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弗雷介绍说,他和同事借助美国宇航局的IME探测器和欧美合作的“星团”所属卫星的观测数据,首次发现地球磁场缝隙会长达数小时处于敞开状态。据他们测算,在距地球表面约6万公里的地球磁场屏障边界上,缝隙面积可能达到了地球面积的两倍,由此进入的太阳风最终在北极上方电离层中产生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小的质子极光。

编辑本段科学意义

太阳风的发现是20世纪空间探测的重要发现之一。经过近40年的研究,对太阳风的物理性质有了基本了 太阳风暴

解,但是至今人们仍然不清楚太阳风是怎样起源和怎样加速的。太阳风是怎样得到等离子体的供应及能量的供应的问题是空间物理学领域中经长期研究仍悬而未决的一大基本课题。

编辑本段爆发记录

2010年8月 各国天文台近日观测到太阳表面发生剧烈的太阳风暴,科学家预测,携带大量带电粒子的太阳风将在2010年8月3日抵达地球,在两极产生强烈的极光现象。 太阳风暴

据报道,上周末各国天文工作者目睹了一场剧烈的太阳耀斑爆发,耀斑下的太阳黑子足有地球大小,这次爆发随后引发了太阳表面更大范围内的太阳风暴,向上亿公里外的地球喷发出大量带电粒子,形成一股强烈的太阳风。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预测,太阳风暴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将在8月3日“击中”地球,冲击地球磁场,同时在地球两极产生强烈的极光,那将是非常壮观绚丽的景象。然而,专家警告,如果太阳风暴过分剧烈,将会破坏地球卫星,导致全球大范围的电力和通信系统中断。 今年6月,科学家曾预测太阳风暴将于2013年袭击地球,届时太阳将从“沉眠”中醒来,太阳表面史无前例的剧烈耀斑爆发将给地球带来无法预计的磁暴灾难。[3] 可能造成的影响 太阳物理专家、中科院云南天文台首席研究员林隽则介绍说,并不是每一个太阳活动都会对地球造成影响,爆发方向是否正对地球、太阳风暴到达地球后所剩能量等都是参考因素。他介绍说,太阳风暴会对大气层外的卫星等宇航设备造成破坏,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太阳风暴造成大气加热,使电离层膨胀,从而造成短波通讯中断,以及在高纬度地区,由于地磁层扰动,造成的输变电系统寿命减少或者烧毁。 林隽研究员指出,在我国还没有因为太阳风暴造成电力中断的事例发生过。之前造成电力中断的情况只发生在地球的高纬度地区,但是随着我国能源分布特点的改变,特别是“西电东输”和西伯利亚石油管道的铺设,太阳风暴爆发后可能会对输变电系统造成影响或者锈蚀输油管道。 林隽研究员表示,普通公众对于太阳风暴不必担心,因为太阳风暴不会对公众造成直接人身伤害或重大财产损失,即使有太阳风暴发生,远距离的输变电系统也可以通过降低电压等方式来避免影响。[4] 2011年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2011年2月,天文学家称,地球即将迎接一场猛烈的“太空风暴”,它将导致地球卫星通讯中断、地面航班停飞和大范围地区断电,带来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天文学家警告指出,在面对较大的太空风暴,人类则变得非常渺小和脆弱,这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已得到证实。人类现在应当做好迎接一场全球性灾难。太阳风暴朝向地球释放大量放射线和带电粒子,将损坏人造卫星、影响航班和手机网络系统,专家称,如果该太空风暴非常强大,甚至能够严重影响股市和全球经济,切断电力供给数周或者数月时间。 由于太阳现已进入最活跃的11-12年的活动周期,来自太阳的干扰和影响将变得更加强烈。太阳带电粒子流将以每秒580英里的速度朝向地球飞驰,这将形成壮观的地面极光现象,并破坏无线电通讯系统。 美国首席科学顾问约翰-埃丁顿(John Beddington)教授说:“太空气候将变得逐渐恶劣,当前我们处于一个相对平静的太空气候之下,但我们并不期望这一平静时期仍能持续。” 太阳高能粒子流侵袭地球10-20分钟之后将带来人造卫星大范围破坏,地球遭受超强等离子流15-30小时侵袭之后将严重干扰影响地球磁场。太阳等离子流可在地球上形成北极光现象,并在电力线上诱导形成电流。[5] 2011年3月 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监测显示,3月7日12时至8日12时,太阳表面连续发生了9次中等级别的耀斑,并伴随有太阳风暴。专家表示,此次耀斑的高密度爆发对地球的影响轻微。 监测显示,3月6日,太阳表面同时出现多个复杂的黑子活动区,能量迅速积聚。从3月7日12时至8日12时,黑子活动区相继爆发9次M级耀斑。其中3月8日凌晨4时左右,位于太阳表面西半球的黑子活动区(11164)爆发的M3.7级耀斑还伴随有太阳风暴。预计太阳风暴将于10日至11日影响地球,并引发磁暴和电离层的扰动。 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研究员薛炳森介绍,多个黑子活动区同时在太阳表面出现,且活动区磁场分布复杂,是造成本次连续耀斑爆发的主要原因。目前,经过集中爆发后,整个黑子活动区能量已迅速减弱。他表示,虽然此次高密度耀斑爆发在本期太阳活动周尚属首次,但从整体上来看只是相对普通的太阳爆发过程,是太阳活动周期性的正常表现,对地球造成的影响轻微,公众不必恐慌。 专家提醒,地磁暴和电离层扰动期间,短波通信和导航定位等部门将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建议有关部门尽量避免进行对无线电通信和卫星导航定位依赖性较高的活动,短波通信使用较高频率。 记者了解到,太阳风暴是指太阳日冕磁场和等离子体的爆发现象,是日冕扰动引起的大范围物质和磁场从日冕突然向外抛射的过程,也称日冕物质抛射。日冕物质抛射通常在1至5天内就会从太阳抵达地球。

急求最近几天的新闻十篇,内容需简短,每篇100字左右.

(标题)俄罗斯陨石坠落致千余人受伤

主持人: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当地时间15日发生陨石坠落,迄今已造成1000多人受伤,伤员中未发现中国公民.俄总统普京已责成紧急情况部对伤者展开救助.

解说:当日上午9时多,一块陨石坠落在位于乌拉尔山脉东麓的车里雅宾斯克州萨特卡市附近.许多行车记录仪和监控摄像头记录下了当时的景象,陨石滑行速度非常快,伴随一道白光闪过天际,坠落时发出数声巨响,其景象如同灾难大片.

目击者通过社交网络对当天“祸从天降”表示震惊,有人以为是坠机,还有人误以为是战争爆发.

同期:目击者

当时的光非常亮,我们在车里都忍不住躲避亮光.强光过后,在空中有物体飞过,又有几声震耳欲聋的响声.

解说:陨石坠落引发的强烈冲击波导致车里雅宾斯克州近300栋房屋窗户破损,其中包括部分医院、学校和幼儿园.据俄内务部消息,该已造成1000多人受伤,其中大部分是碰伤、挫伤和划伤等轻伤,110多名伤势略重者已住院治疗.

中国驻叶卡捷琳堡总领事馆相关负责人告诉新华社记者,发生后,总领事馆立即联系车里雅宾斯克州紧急情况部门、华侨华人社团组织、中资企业及留学生,目前未接到有中国公民受伤的报告.

俄罗斯总统普京当天与紧急情况部部长普奇科夫紧急会面,责成紧急情况部立即为这一中的伤者提供援助,并尽快评估损失.

同期:俄罗斯总统 普京

陨石坠落对我们来说不仅仅因为其天文意义而显得重要,尽管这对于相关领域的专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提前对公众进行警示.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有效地监控此类.我也谈一下陨石坠落对当地企业和基础设施受到的影响.很遗憾,这起影响了一些企业、基础设施、学校和幼儿园等,有些人受伤,我们需要对本次造成的影响做一个彻底的评估.”

解说:据悉,俄紧急情况部、内务部及车里雅宾斯克州现已出动约三万人参与救援行动.

根据天气预报,车里雅宾斯克州15日夜间最低气温为零下14摄氏度,当地已成立工作组,尽快修复受损窗户,避免民众冻伤.发生后,车里雅宾斯克州宣布当地学校和幼儿园停课,并要求市民将孩子从学校接回,尽量待在家中.

俄罗斯内务部表示,他们已在车里雅宾斯克州三处地点找到坠落的陨石碎片.其中一块落入切巴尔库利湖,并留下一个直径约8米的冰窟窿,附近发现一些1厘米见方的黑色硬物,据估计可能是陨石碎屑.俄紧急情况部发布警告说,当地居民不要接近不明物体,以免被陨石碎片所携有害物质伤害.

另据俄罗斯《消息报》网站报道,俄国防部几天前已收到有关坠落陨石的信息,但当时专家认为这颗陨石会在坠落地球前燃烧殆尽,因此没有发出警报.据推测,这颗陨石重达10至30吨.

车里雅宾斯克动物园工作人员告诉媒体,动物园里的部分动物从14日夜间就开始有异常反应,其中狼和马的反应最为激烈.但目前尚不清楚动物的异常反应是否与陨石坠落有联系.

这次陨石坠落也让一些俄罗斯人找到发财之道.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在陨石坠落一小时后,就有网民在购物网站上出售所谓的“陨石碎片”.这位网民配上他手拿“陨石碎片”的,还在商品信息中注明“出售陨石碎片,新的,谢尔盖,车里雅宾斯克”,他开价30万卢布,约合1万美元.不过这条信息很快被网站删除.

新华社记者刘怡然、贺颖骏、胡晓光、娄琛莫斯科报道.(完)

(标题)俄罗斯天体坠落引热议

主持人:当地时间15日早晨发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的天体坠落引起科学界和舆论的热议,“俄罗斯陨石”已成为目前社交网站推特上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科学家和天文爱好者试图通过网上流传的现场和新闻报道中的只言片语来推测这个造访地球的“天外来客”究竟是什么.

解说:根据俄紧急情况部的说法,莫斯科时间15日7时30分到8时坠落在车里雅宾斯克州的天体是一颗陨石.

同期: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危机管理中心主任 弗拉基米尔·斯捷潘诺夫

经过专家测算,以及今天早上7时45分左右收到来自各地的报告显示,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区、车里雅宾斯克州、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秋明州以及哈萨克斯坦部分地区受陨石坠落影响,一些高层建筑的窗户被震碎.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和紧急情况预防及反应系统已经启动工作,目前有两万名工作人员在处理相关情况.截止到早上10点30分,受影响地区的背景辐射水平没有超标,电力、通信、交通以及其它公共设施都在正常运作.有些地区出现了供电高峰,但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目前,有三架飞机从空中进行监测.每隔30分钟,公众就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网络及媒体了解最新情况.如果有任何新的问题,都会得到及时解决.正如我所提到的,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高度戒备.截至目前,一些市民被玻璃碎片所伤,许多是轻伤,医生在为他们提供医疗救助,目前没有人需要住院治疗,但所有的医疗设施已准备好,随时提供医疗救助.

解说:有天文爱好者在社交网站上说,小行星2012DA14将飞至距地球27700公里处,这一距离比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高度还要低,坠落俄罗斯的陨石可能是小行星靠近地球的前兆.但俄天文学家否定了这种说法,因为陨石的飞行方向是从东北到西南,而2012DA14与前者几乎是“相向而行”.

新华社记者贺颖骏、娄琛、周飒昂莫斯科报道.(完)

(标题)俄天文学家解析陨石坠落过程

主持人: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当地时间15日发生陨石坠落,迄今已造成1000多人受伤.在接受记者访时,俄罗斯天文学家解析了陨石降落的过程.来看报道.

解说:当天,许多行车记录仪和监控摄像头记录下了当时的景象,陨石滑行速度非常快,伴随一道白光闪过天际,坠落时发出数声巨响,其景象如同灾难大片.陨石坠落在俄罗斯科学界和舆论中引起热议.俄罗斯科学院天文所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巴格罗夫向记者解析了陨石降落过程.

同期:俄罗斯科学院天文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亚历山大·巴格罗夫

陨石降落时对空气形成挤压.好比一个人从很高的地方跳入水中,水好像变硬了一样.物体从太空中坠落到地球时,空气也变“硬”了.受到空气的冲击,物体就会爆炸.如果能量非常大的话,陨石与空气的摩擦持续数十秒钟,也就是为什么能看见一段烟雾.我们在车里雅宾斯克看到的就是这种情况,出现了强光和烟雾.一般来说,陨石接触到大气低层时,都会发生爆炸.

解说:巴格洛夫说,天体坠落现象每年在地球上可以观测到好几次,但像这次落入居民区的情况并不多见.他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近期出现第二波陨石雨的可能性非常低.

新华社记者娄琛、周飒昂、贺颖骏莫斯科报道.(完)

(播发2月16日12:30、13:00)《今日新闻》(午间版)(二)

(标题)普京说二十国集团应确保经济平衡增长和促进就业

主持人:俄罗斯总统普京当地时间15日表示,作为本年度二十国集团轮值国,俄罗斯建议该集团制定确保经济平衡增长和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重点研讨资本市场发展、世界贸易融资手段和金融监管等问题.

解说:普京当天在克里姆林宫会见前来莫斯科参加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代表时表示,一些世界主要经济体出现的金融混乱对世界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需要各国取负责任和协调一致的行动.

同期:俄罗斯总统 普京

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下,需要二十国集团负责任的协调行动.已经不存在地区性、孤立性的危机了,世界上一些主要经济体取的财政政策已经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影响.没有国家可以置身于世界经济进程之外,也没有一个国家能独自面对现代化的挑战.

解说:普京说,为了应对危机,二十国集团就取协调一致措施支持经济发展达成一致,这些措施包括严格限制贸易保护主义、制定金融监管新原则和启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等.他认为,“能否推动有效解决长远发展问题,能否提出使世界经济摆脱停滞和不确定性的政策措施,这是当前二十国集团面临的主要挑战,二十国集团应探索新的有效手段,以消除不平衡状况、促进世界各地区经济都保持增长.”

普京指出,各国只有执行清晰透明的赤字和国债管理政策,才能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因此,俄罗斯建议二十国集团将投资以及促进透明和有效监管等话题提上议事日程.

为期两天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15日起在莫斯科举行.俄罗斯2013年担任二十国集团轮值国,该集团峰会将于今年9月在圣彼得堡举行.

新华社记者岳连国,刘恺莫斯科报道.(完)

(标题)(口播+)欧盟批准对牛肉制品进行DNA抽检

主持人:欧盟有关方面当地时间15日批准立即对牛肉制品进行DNA抽样检查,以应对波及欧洲多国的“马肉丑闻”,恢复消费者信心.这项抽检为期1个月(也可能再延长两个月),检测费用由成员国和欧盟共同分担.

成员国将对牛肉制品进行DNA抽样检查,确定其中是否含有马肉.检测样本将主要来自零售环节,共2250份,每个成员国的检测样本由10至150份不等.此外,成员国还要检测马肉中是否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苯基丁氮酮,每50吨马肉进行一次取样检测,每个成员国至少要做5次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要在4月15日前向欧盟委员会上报,由欧盟委员会通过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发布,供成员国使用.

近来,欧洲部分牛肉制品掺杂马肉的闹得沸沸扬扬.欧盟方面坚称,“马肉丑闻”属于商品错误标识问题,而非食品安全,消费者没有必要恐慌.(完)

(标题)美国纽约地区制造业2月份强劲反弹

主持人: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当地时间1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月份美国纽约及周边地区制造业指数大幅反弹,自去年7月份以来首次回到正值区间,显示纽约地区制造业强劲扩张势头.

解说:报告显示,2月份帝国制造业指数从前一个月的负7.8反弹至10.0,明显好于分析人士预期.

帝国制造业指数的各分类指数也显示出强劲反弹势头.2月份新订单指数从前一个月的负7.2升至13.3,为2011年中以来最高水平.2月份出货指数升至13.1,明显好于前一个月的负3.1.此外,就业人数指数连续第三个月上升增至8.1,为去年9月份以来首次回到正值区间.

帝国制造业指数涵盖纽约州、新泽西州北部和康涅狄格州南部的月度制造业活动指数,调查对象覆盖一系列行业,数据在零以上表明该地区制造业活动正在扩张,在零以下表明正在萎缩.

新华社记者霍思颖、杨琪、蒋寒露纽约报道.(完)

(标题)黎巴嫩宣布将于2015年底开始开石油

主持人:黎巴嫩能源和水部长巴西勒当地时间15日在贝鲁特宣布,黎巴嫩将于2015年底开始在黎巴嫩海域开石油.

解说:巴西勒当天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将从15日开始对有意参加黎巴嫩海上石油和天然气勘探项目招标的公司进行资质论证,各公司须在3月28日前递交申请.黎能源部和石油管理委员会将在此后3周内宣布有资质参加竞标的公司名单.巴西勒说,石油管理委员会将于今年5月2日宣布启动第一轮勘探许可证发放工作,各公司在6个月内提供标书文件,该机构将于2014年1月底前完成对标书评估工作,并于同年2月开始合同谈判.

近年来,在黎巴嫩和以色列有争议的地中海海域发现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黎巴嫩于2010年成立石油管理委员会,负责黎海上油气开发.以色列2011年批准了一份关于该国地中海专属经济区及其同黎巴嫩海上边界的划界方案,准备提交联合国审议.该方案与黎巴嫩此前向联合国提交的相关方案存在冲突.为解决海上油气之争,黎巴嫩方面多次要求联合国帮助黎以划定海上边界.

黎巴嫩目前不产石油,石油消费依赖进口.为改变这一状况,黎巴嫩取措施,鼓励外国公司到黎巴嫩从事海上和陆地石油及天然气勘探.

新华社记者刘顺、报道员戴霞贝鲁特报道.(完)

(标题)(简讯)雷诺2012年净利润下降15%

解说: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集团当地时间14日公布的财报显示,2012年雷诺销售额达412.7亿欧元,比前一年下降3.2%;净利润为17.35亿欧元,比前一年下降15.3%.

该集团2013年目标为增加销量、实现汽车部门经营利润率扭负为正和保证汽车部门经营活动现金流为正.

雷诺是法国第二大汽车制造商,该集团2013年年初宣布瘦身方案,在2016年前裁减法国境内7500个工作岗位.

新华社记者付杉杉、李明,报道员商广智法国巴黎报道.(完)

(标题)(简讯)秘鲁:夏日浪漫的泳池婚礼

解说:在南半球的秘鲁,情人节正值炎热的夏季.当天上午,利马134对新人齐聚位于科马斯区的辛奇罗加生态公园,在清澈淡蓝的游泳池边举行了一场集体泳池婚礼.

婚礼仪式在秘鲁国歌声中开始,新婚情侣在泳池中排列成一个“心”形,他们手捧鲜花,交换誓言.在泳池边人们的掌声中和欢呼声中,新郎新娘相拥亲吻,沉浸在兴奋和幸福之中.

蓝天,阳光,碧蓝的池水……新人们带着幸福的微笑翩翩起舞.秘鲁夏日别样的泳池婚礼让人耳目一新.

新华社记者张国英、贾安平,报道员古斯塔沃利道.(完)

(标题)蛇年春节长关键词盘点

主持人:爱环保少放鞭炮,爱光盘拒绝剩宴,蛇年春节,社会掀起了过年的新风尚.同时,春节消费红红火火,开启一年经济新气象.春节长即将结束,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蛇年春节的关键词.

(小标题)热词一:春节消费红红火火

解说:春节期间,不少百货商场都加大了促销的力度,迎来了购销两旺的“春天”.据上海商业信息中心抽样监测,9日到12日,上海百余家大中型商业企业共实现销售近20亿元,同比增长6.5%.

同时,黄金成为春节期间备受消费者青睐的“宠儿”.

同期 中国黄金上海旗舰店店长助理 李毅

初一到初四,销量是在不断往上升的.

解说:旅游消费在节中形成高潮.一位旅行社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推出的所有国内旅游线路早在春节前就已全部满团,而今年春节旅游仍以城市周边游和短途游为重点线路,长途旅游则呈现南北两头热.

同期 上海中青旅出境中心总经理 周迎风

一个就是我们每年都一票难求的海南,同时今年有一些像特别冷的比如说东北亚布力那边滑雪也是受到了一定追捧.

(小标题)热词二:烟花爆竹与PM2.5

解说:这是记者在除夕夜拍摄到的一组画面,镜头前一大束一大束的烟花正在腾空而起,不甚美丽.而这组记者在大年初五零点拍摄到的画面也记录了类似火树银花的景象,由于当天是中国传统“迎财神”的日子,不少市民赶着在零点点燃烟花,图个好兆头.

随着烟花散落,PM2.5的浓度也在直线上升.据监测,上海初一凌晨两点PM2.5小时浓度值一度达到523.7微克,而初五凌晨两点的PM2.5小时浓度最高也达到280微克.受燃放烟花爆竹影响,上海空气质量在这两天都呈现轻度污染.

不过,一些市民向记者表示,今年春节的烟花燃放量感觉还是比往年逊色一些.他们表示,如今大家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所以燃放烟花爆竹也就适可而止.

同期:市民 褚女士

上海蛮多的,但是我觉得还是适当的,因为不是空气不好嘛.

同期:市民 高先生

那有时候适当地放一点,过年嘛.

急求最近几天的新闻十篇,内容需简短,每篇100字左右。

(标题)俄罗斯陨石坠落致千余人受伤

主持人: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当地时间15日发生陨石坠落,迄今已造成1000多人受伤,伤员中未发现中国公民。俄总统普京已责成紧急情况部对伤者展开救助。

解说:当日上午9时多,一块陨石坠落在位于乌拉尔山脉东麓的车里雅宾斯克州萨特卡市附近。许多行车记录仪和监控摄像头记录下了当时的景象,陨石滑行速度非常快,伴随一道白光闪过天际,坠落时发出数声巨响,其景象如同灾难大片。

目击者通过社交网络对当天“祸从天降”表示震惊,有人以为是坠机,还有人误以为是战争爆发。

同期:目击者

当时的光非常亮,我们在车里都忍不住躲避亮光。强光过后,在空中有物体飞过,又有几声震耳欲聋的响声。

解说:陨石坠落引发的强烈冲击波导致车里雅宾斯克州近300栋房屋窗户破损,其中包括部分医院、学校和幼儿园。据俄内务部消息,该已造成1000多人受伤,其中大部分是碰伤、挫伤和划伤等轻伤,110多名伤势略重者已住院治疗。

中国驻叶卡捷琳堡总领事馆相关负责人告诉新华社记者,发生后,总领事馆立即联系车里雅宾斯克州紧急情况部门、华侨华人社团组织、中资企业及留学生,目前未接到有中国公民受伤的报告。

俄罗斯总统普京当天与紧急情况部部长普奇科夫紧急会面,责成紧急情况部立即为这一中的伤者提供援助,并尽快评估损失。

同期:俄罗斯总统 普京

陨石坠落对我们来说不仅仅因为其天文意义而显得重要,尽管这对于相关领域的专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提前对公众进行警示。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有效地监控此类。我也谈一下陨石坠落对当地企业和基础设施受到的影响。很遗憾,这起影响了一些企业、基础设施、学校和幼儿园等,有些人受伤,我们需要对本次造成的影响做一个彻底的评估。”

解说:据悉,俄紧急情况部、内务部及车里雅宾斯克州现已出动约三万人参与救援行动。

根据天气预报,车里雅宾斯克州15日夜间最低气温为零下14摄氏度,当地已成立工作组,尽快修复受损窗户,避免民众冻伤。发生后,车里雅宾斯克州宣布当地学校和幼儿园停课,并要求市民将孩子从学校接回,尽量待在家中。

俄罗斯内务部表示,他们已在车里雅宾斯克州三处地点找到坠落的陨石碎片。其中一块落入切巴尔库利湖,并留下一个直径约8米的冰窟窿,附近发现一些1厘米见方的黑色硬物,据估计可能是陨石碎屑。俄紧急情况部发布警告说,当地居民不要接近不明物体,以免被陨石碎片所携有害物质伤害。

另据俄罗斯《消息报》网站报道,俄国防部几天前已收到有关坠落陨石的信息,但当时专家认为这颗陨石会在坠落地球前燃烧殆尽,因此没有发出警报。据推测,这颗陨石重达10至30吨。

车里雅宾斯克动物园工作人员告诉媒体,动物园里的部分动物从14日夜间就开始有异常反应,其中狼和马的反应最为激烈。但目前尚不清楚动物的异常反应是否与陨石坠落有联系。

这次陨石坠落也让一些俄罗斯人找到发财之道。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在陨石坠落一小时后,就有网民在购物网站上出售所谓的“陨石碎片”。这位网民配上他手拿“陨石碎片”的,还在商品信息中注明“出售陨石碎片,新的,谢尔盖,车里雅宾斯克”,他开价30万卢布,约合1万美元。不过这条信息很快被网站删除。

新华社记者刘怡然、贺颖骏、胡晓光、娄琛莫斯科报道。(完)

(标题)俄罗斯天体坠落引热议

主持人:当地时间15日早晨发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的天体坠落引起科学界和舆论的热议,“俄罗斯陨石”已成为目前社交网站推特上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科学家和天文爱好者试图通过网上流传的现场和新闻报道中的只言片语来推测这个造访地球的“天外来客”究竟是什么。

解说:根据俄紧急情况部的说法,莫斯科时间15日7时30分到8时坠落在车里雅宾斯克州的天体是一颗陨石。

同期: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危机管理中心主任 弗拉基米尔·斯捷潘诺夫

经过专家测算,以及今天早上7时45分左右收到来自各地的报告显示,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区、车里雅宾斯克州、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秋明州以及哈萨克斯坦部分地区受陨石坠落影响,一些高层建筑的窗户被震碎。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和紧急情况预防及反应系统已经启动工作,目前有两万名工作人员在处理相关情况。截止到早上10点30分,受影响地区的背景辐射水平没有超标,电力、通信、交通以及其它公共设施都在正常运作。有些地区出现了供电高峰,但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目前,有三架飞机从空中进行监测。每隔30分钟,公众就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网络及媒体了解最新情况。如果有任何新的问题,都会得到及时解决。正如我所提到的,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高度戒备。截至目前,一些市民被玻璃碎片所伤,许多是轻伤,医生在为他们提供医疗救助,目前没有人需要住院治疗,但所有的医疗设施已准备好,随时提供医疗救助。

解说:有天文爱好者在社交网站上说,小行星2012DA14将飞至距地球27700公里处,这一距离比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高度还要低,坠落俄罗斯的陨石可能是小行星靠近地球的前兆。但俄天文学家否定了这种说法,因为陨石的飞行方向是从东北到西南,而2012DA14与前者几乎是“相向而行”。

新华社记者贺颖骏、娄琛、周飒昂莫斯科报道。(完)

(标题)俄天文学家解析陨石坠落过程

主持人: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当地时间15日发生陨石坠落,迄今已造成1000多人受伤。在接受记者访时,俄罗斯天文学家解析了陨石降落的过程。来看报道。

解说:当天,许多行车记录仪和监控摄像头记录下了当时的景象,陨石滑行速度非常快,伴随一道白光闪过天际,坠落时发出数声巨响,其景象如同灾难大片。陨石坠落在俄罗斯科学界和舆论中引起热议。俄罗斯科学院天文所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巴格罗夫向记者解析了陨石降落过程。

同期:俄罗斯科学院天文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亚历山大·巴格罗夫

陨石降落时对空气形成挤压。好比一个人从很高的地方跳入水中,水好像变硬了一样。物体从太空中坠落到地球时,空气也变“硬”了。受到空气的冲击,物体就会爆炸。如果能量非常大的话,陨石与空气的摩擦持续数十秒钟,也就是为什么能看见一段烟雾。我们在车里雅宾斯克看到的就是这种情况,出现了强光和烟雾。一般来说,陨石接触到大气低层时,都会发生爆炸。

解说:巴格洛夫说,天体坠落现象每年在地球上可以观测到好几次,但像这次落入居民区的情况并不多见。他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近期出现第二波陨石雨的可能性非常低。

新华社记者娄琛、周飒昂、贺颖骏莫斯科报道。(完)

(播发2月16日12:30、13:00)《今日新闻》(午间版)(二)

(标题)普京说二十国集团应确保经济平衡增长和促进就业

主持人:俄罗斯总统普京当地时间15日表示,作为本年度二十国集团轮值国,俄罗斯建议该集团制定确保经济平衡增长和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重点研讨资本市场发展、世界贸易融资手段和金融监管等问题。

解说:普京当天在克里姆林宫会见前来莫斯科参加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代表时表示,一些世界主要经济体出现的金融混乱对世界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需要各国取负责任和协调一致的行动。

同期:俄罗斯总统 普京

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下,需要二十国集团负责任的协调行动。已经不存在地区性、孤立性的危机了,世界上一些主要经济体取的财政政策已经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影响。没有国家可以置身于世界经济进程之外,也没有一个国家能独自面对现代化的挑战。

解说:普京说,为了应对危机,二十国集团就取协调一致措施支持经济发展达成一致,这些措施包括严格限制贸易保护主义、制定金融监管新原则和启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等。他认为,“能否推动有效解决长远发展问题,能否提出使世界经济摆脱停滞和不确定性的政策措施,这是当前二十国集团面临的主要挑战,二十国集团应探索新的有效手段,以消除不平衡状况、促进世界各地区经济都保持增长。”

普京指出,各国只有执行清晰透明的赤字和国债管理政策,才能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因此,俄罗斯建议二十国集团将投资以及促进透明和有效监管等话题提上议事日程。

为期两天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15日起在莫斯科举行。俄罗斯2013年担任二十国集团轮值国,该集团峰会将于今年9月在圣彼得堡举行。

新华社记者岳连国,刘恺莫斯科报道。(完)

(标题)(口播+)欧盟批准对牛肉制品进行DNA抽检

主持人:欧盟有关方面当地时间15日批准立即对牛肉制品进行DNA抽样检查,以应对波及欧洲多国的“马肉丑闻”,恢复消费者信心。这项抽检为期1个月(也可能再延长两个月),检测费用由成员国和欧盟共同分担。

成员国将对牛肉制品进行DNA抽样检查,确定其中是否含有马肉。检测样本将主要来自零售环节,共2250份,每个成员国的检测样本由10至150份不等。此外,成员国还要检测马肉中是否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苯基丁氮酮,每50吨马肉进行一次取样检测,每个成员国至少要做5次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要在4月15日前向欧盟委员会上报,由欧盟委员会通过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发布,供成员国使用。

近来,欧洲部分牛肉制品掺杂马肉的闹得沸沸扬扬。欧盟方面坚称,“马肉丑闻”属于商品错误标识问题,而非食品安全,消费者没有必要恐慌。(完)

(标题)美国纽约地区制造业2月份强劲反弹

主持人: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当地时间1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月份美国纽约及周边地区制造业指数大幅反弹,自去年7月份以来首次回到正值区间,显示纽约地区制造业强劲扩张势头。

解说:报告显示,2月份帝国制造业指数从前一个月的负7.8反弹至10.0,明显好于分析人士预期。

帝国制造业指数的各分类指数也显示出强劲反弹势头。2月份新订单指数从前一个月的负7.2升至13.3,为2011年中以来最高水平。2月份出货指数升至13.1,明显好于前一个月的负3.1。此外,就业人数指数连续第三个月上升增至8.1,为去年9月份以来首次回到正值区间。

帝国制造业指数涵盖纽约州、新泽西州北部和康涅狄格州南部的月度制造业活动指数,调查对象覆盖一系列行业,数据在零以上表明该地区制造业活动正在扩张,在零以下表明正在萎缩。

新华社记者霍思颖、杨琪、蒋寒露纽约报道。(完)

(标题)黎巴嫩宣布将于2015年底开始开石油

主持人:黎巴嫩能源和水部长巴西勒当地时间15日在贝鲁特宣布,黎巴嫩将于2015年底开始在黎巴嫩海域开石油。

解说:巴西勒当天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将从15日开始对有意参加黎巴嫩海上石油和天然气勘探项目招标的公司进行资质论证,各公司须在3月28日前递交申请。黎能源部和石油管理委员会将在此后3周内宣布有资质参加竞标的公司名单。巴西勒说,石油管理委员会将于今年5月2日宣布启动第一轮勘探许可证发放工作,各公司在6个月内提供标书文件,该机构将于2014年1月底前完成对标书评估工作,并于同年2月开始合同谈判。

近年来,在黎巴嫩和以色列有争议的地中海海域发现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黎巴嫩于2010年成立石油管理委员会,负责黎海上油气开发。以色列2011年批准了一份关于该国地中海专属经济区及其同黎巴嫩海上边界的划界方案,准备提交联合国审议。该方案与黎巴嫩此前向联合国提交的相关方案存在冲突。为解决海上油气之争,黎巴嫩方面多次要求联合国帮助黎以划定海上边界。

黎巴嫩目前不产石油,石油消费依赖进口。为改变这一状况,黎巴嫩取措施,鼓励外国公司到黎巴嫩从事海上和陆地石油及天然气勘探。

新华社记者刘顺、报道员戴霞贝鲁特报道。(完)

(标题)(简讯)雷诺2012年净利润下降15%

解说: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集团当地时间14日公布的财报显示,2012年雷诺销售额达412.7亿欧元,比前一年下降3.2%;净利润为17.35亿欧元,比前一年下降15.3%。

该集团2013年目标为增加销量、实现汽车部门经营利润率扭负为正和保证汽车部门经营活动现金流为正。

雷诺是法国第二大汽车制造商,该集团2013年年初宣布瘦身方案,在2016年前裁减法国境内7500个工作岗位。

新华社记者付杉杉、李明,报道员商广智法国巴黎报道。(完)

(标题)(简讯)秘鲁:夏日浪漫的泳池婚礼

解说:在南半球的秘鲁,情人节正值炎热的夏季。当天上午,利马134对新人齐聚位于科马斯区的辛奇罗加生态公园,在清澈淡蓝的游泳池边举行了一场集体泳池婚礼。

婚礼仪式在秘鲁国歌声中开始,新婚情侣在泳池中排列成一个“心”形,他们手捧鲜花,交换誓言。在泳池边人们的掌声中和欢呼声中,新郎新娘相拥亲吻,沉浸在兴奋和幸福之中。

蓝天,阳光,碧蓝的池水……新人们带着幸福的微笑翩翩起舞。秘鲁夏日别样的泳池婚礼让人耳目一新。

新华社记者张国英、贾安平,报道员古斯塔沃利道。(完)

(标题)蛇年春节长关键词盘点

主持人:爱环保少放鞭炮,爱光盘拒绝剩宴,蛇年春节,社会掀起了过年的新风尚。同时,春节消费红红火火,开启一年经济新气象。春节长即将结束,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蛇年春节的关键词。

(小标题)热词一:春节消费红红火火

解说:春节期间,不少百货商场都加大了促销的力度,迎来了购销两旺的“春天”。据上海商业信息中心抽样监测,9日到12日,上海百余家大中型商业企业共实现销售近20亿元,同比增长6.5%。

同时,黄金成为春节期间备受消费者青睐的“宠儿”。

同期 中国黄金上海旗舰店店长助理 李毅

初一到初四,销量是在不断往上升的。

解说:旅游消费在节中形成高潮。一位旅行社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推出的所有国内旅游线路早在春节前就已全部满团,而今年春节旅游仍以城市周边游和短途游为重点线路,长途旅游则呈现南北两头热。

同期 上海中青旅出境中心总经理 周迎风

一个就是我们每年都一票难求的海南,同时今年有一些像特别冷的比如说东北亚布力那边滑雪也是受到了一定追捧。

(小标题)热词二:烟花爆竹与PM2.5

解说:这是记者在除夕夜拍摄到的一组画面,镜头前一大束一大束的烟花正在腾空而起,不甚美丽。而这组记者在大年初五零点拍摄到的画面也记录了类似火树银花的景象,由于当天是中国传统“迎财神”的日子,不少市民赶着在零点点燃烟花,图个好兆头。

随着烟花散落,PM2.5的浓度也在直线上升。据监测,上海初一凌晨两点PM2.5小时浓度值一度达到523.7微克,而初五凌晨两点的PM2.5小时浓度最高也达到280微克。受燃放烟花爆竹影响,上海空气质量在这两天都呈现轻度污染。

不过,一些市民向记者表示,今年春节的烟花燃放量感觉还是比往年逊色一些。他们表示,如今大家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所以燃放烟花爆竹也就适可而止。

同期:市民 褚女士

上海蛮多的,但是我觉得还是适当的,因为不是空气不好嘛。

同期:市民 高先生

那有时候适当地放一点,过年嘛。

太阳风暴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关于太阳风暴的历史记忆

人类对太阳风暴影响的清晰记忆,始于1859年9月1日。两位英国天文学家在观测太阳时看到,在一个大黑子群附近,有一大片新月形的明亮闪光以每秒100多公里的速度掠过黑子群,然后很快消失。不久后,电报联络中断,地磁台记录到强烈的地磁暴。在当天晚上和第二天晚上,地球上高纬度地区的人们,看到了明亮绚丽的极光。这是人类第一次观测到太阳耀斑现象。不过,当时的科学家还不知道这就是太阳耀斑爆发,只是随后的一连串意外使他们感到十分震惊。

随着科研水平的提高,人类逐步掌握了太阳活动的规律。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目前正处于第24周期。太阳活动的每个周期都会有峰年,届时太阳表面会产生大耀斑和巨大的黑子群,而黑子群释放的气体和带电粒子与地球磁场发生撞击后会产生地磁冲击波,而后引发地球磁暴。太阳风暴指太阳在黑子活动高峰阶段产生的剧烈爆发活动。爆发时释放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严重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破坏臭氧层,干扰无线通信,危害人体健康。

科学家们还形象地将太阳风暴喻为“打喷嚏”。这无疑是一个能量巨大的喷嚏:太阳风暴期间所射出的X射线会比平时增加1000倍,从而大大增加地球大气中电离层的电子密度,使短波无线电通讯受到严重干扰,甚至会导致无线电通讯中断;太阳风暴时产生的高能粒子流会使空间飞行中的一些探测仪器和计算机系统受到严重损害,并会直接威胁到太空飞行人员的生命安全;太阳风暴时的高能质子会在地球的近地空间造成通量较大的太阳宇宙线,被称为质子。同时这些高能质子还会使地球两极上空的大气发生扰动,导致短波通讯中断等。太阳风暴时紫外辐射的强烈变化会直接改变地球高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从而会使人造卫星等空间飞行器的轨道发生改变,直接威胁其运行安全。

1859年,太阳风暴仅仅干扰了问世不久的电报通讯。随着人类电力、通信技术应用的普及,太阳风暴的影响与日俱增。1989年3月13日,在太阳活动22周峰年期间发生的强磁暴使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的电网受到严重冲击,600多万人在寒冷中苦捱了9个小时;强磁暴同时还烧毁了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座核电站的巨型变电器,大量输电线路、变压器、静止补偿器等电网设备跳闸或损坏。与此同时,全球无线电通讯受到干扰;日本一颗通讯卫星异常;美国一颗卫星轨道下降。

灾难设想

美国航天局太阳物理学部门负责人费舍尔对媒体称,“太阳正从沉睡中苏醒”,在未来几年中,我们可能会看到太阳活动的剧烈升级。早在两年前,美国国家科学院就在《严重的太空气象:社会及经济影响》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人类生活依赖高科技系统,现在的智能供电、GPS导航、航空运输、金融服务及急救通信联络等系统,都有可能在太阳风暴中瘫痪。美国的科学家们持续警告,2012年是太阳活动第24周峰年,将可能发生“世纪一遇”级别的太阳风暴,它比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强烈20倍。

科学家们认为,2012年强太阳风暴的影响将覆盖社会的许多方面,届时,太阳会向地球喷发数十亿吨的物质,从而诱发磁暴,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电子系统都会受到影响。如果“超级太阳风暴”抵达地球,额外电流将穿过地球上的电网,成千上万个变压器上的铜线都将快速加热至熔化,多数电网陷入瘫痪。同时,太阳风暴可能在地球上造成“多米诺骨牌”式的影响。当电网变得脆弱和不稳定,用电行业会陷入困境,食品药品储藏,饮水供应等关键民生领域面临威胁。此外,全球的GPS导航、航空运输、金融服务及急救通信联络等系统都有可能在太阳风暴中瘫痪。

美重视太空天气预报

针对太阳风暴的潜在灾难性影响,特别是如何保护关键基础设施,美国科研机构已在未雨绸缪,增强太阳风暴的探测与预警能力,同时动员全社会相关敏感领域做好应急准备。

美专家认为,人类虽然无法回避太阳风暴,但可以提前准备,降低损失。届时,可以把卫星置于“安全模式”,关闭变压器,可以使相关资产免受异常电流的冲击。

预防性措施的关键,在于准确的太空天气预报。在美国,主要由国家海洋与大气局承担这一任务。该局太空气象预报部门主任伯格丹说,太空天气预报还处于婴儿期,但发展很快。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两家机构已就太空天气预报开展了深入的合作。航空航天局专司太阳物理研究的航天器为大气局提供了有关太阳活动的最新信息,对海洋与大气局自己的卫星是重要补充,它们更主要关注近地太空环境。

在航天局的数十个太空探测设备中,有三个对太空气象预报特别重要。一是太阳地球关系观测台(STEREO)。这是一对观测卫星,从两个相反方向观测太阳,可覆盖太阳表面的90%。过去,太阳黑子可能藏在太阳的远地端,从地球上无法看到,但它可能突然转到近地端,发生耀斑和喷发日冕物质,对地球实施突然袭击。有了STEREO,就可全程观测太阳活动,不再害怕突然袭击。二是太阳动态观测卫星(SDO)。这是美国航空航天局最新的设备之一,今年2月才发射上天。它是迄今用于研究太阳的最先进的太空探测器,其拥有的光谱、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前所未有。研究者们可通过它对太阳活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拍摄太阳活跃地区的照片,了解太阳耀斑如何活动及预报。SDO同时监测太阳的紫外线异常活动。三是高级综合探测器(ACE)。它发射于19年,主司监测太阳风,也是海洋与大气局最为重视的。它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能够探测到太阳风、日冕物质喷射及辐射风暴。最关键的是,它能在这些太阳活动影响到地球前半个小时发回有关信息。在获悉太阳风暴发生后,美国有关设备和卫星可以提前作避险准备。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航天器并不是为太空气象预报设计的,但它们集的数据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该局官员费舍尔称,这是太空科技支持现代社会的力证。“我们正在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在这个新时代,太空天气预报可以像日常天气预报一样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和对应措施(措施必须根据影响而发的 最好是自己的构思 不答不给分)

[编辑本段]超级太阳风暴预计有多大威力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日出现的这样一篇预言性但看起来有点儿“耸人听闻”的文章描述:“2012年地球将会遭遇强烈的超级太阳风暴,其破坏力将远远超过‘卡特里娜’飓风,而且地球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将难逃其灾难性的影响。”文章中写道,2012年9月22日,美国纽约曼哈顿区上空将布满一道五彩斑斓的光幕。在像纽约这样的南部地区,很少有人能够看到这种极其迷人的极光现象。几秒钟后,该地区所有电灯泡开始变暗并闪烁不定,接着光线在瞬间突然增强,灯泡变得异常明亮。随后,所有电灯全部熄灭。90秒以后,整个美国东部地区都将停电。一年后,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开始死亡,国家基础设施将变成一堆废墟。世界银行将宣布美国变成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各大洲的国家也都和美国一样,在这次灾难中苦苦挣扎。

[编辑本段]地球遭遇超级太阳风暴的理由

《新科学家》网站的文章依据的是一份美国国家科学院在2009年1月发布的有关2012年太阳风暴的特别报告,报告最后的结论是:这种灾难完全有可能会发生。

“美国科学家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结论。2012年前后正是太阳活动24周峰年。但是,我们对此感到恐慌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编辑本段]2012年会是世界末日吗

难道一场太阳风暴能够让地球上的人类遭受这么大的损失吗?2012年真是世界“末日”吗?

“美国科学家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结论。2012年前后正是太阳活动24周峰年。但是,我们对此感到恐慌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活动重点实验室王华宁研究员告诉《北京科技报》。

1962年,美国“水手2号”探测器首次发现太阳会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峰时产生耀斑爆发(俗称太阳风暴),科学家后来研究发现,太阳风暴是太阳因能量的增加而使得自身活动加强,从而向广袤的空间释放出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通常每隔11年就会进入一个太阳风暴的活跃期。

“太阳每隔11年就会进入一次活动高峰年,会向外面抛出很多物质,就像‘打喷嚏’一样,这让离它1.5亿万公里的地球也‘感冒’。”王华宁研究员说。按太阳耀斑爆发的X射线的强度大小,太阳耀斑爆发从小到大可分为A、B、C、M、X五级。

王华宁研究员介绍,其实,太阳风暴对人类的影响一直存在,只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建立的高技术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对这些系统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然而,这些系统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敏感,因而技术系统的灾害对人类社会影响的程度也会越来越大。

[编辑本段]至今还无法精确预报太阳活动

但是,在2012年是否会发生比以前任何一次太阳风暴都要强烈的超级风暴呢?

王宁华研究员认为,从已经积累的太阳观测资料来看,人类对于太阳活动的长期变化和太阳短期内的活跃程度高低还是能够有效预测的。但是,依据现有的科学水平,科学家要准确预报太阳风暴发生的时间和强度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太阳活动预报尤其是剧烈太阳活动预报依然是空间天气预报中最困难的部分。原因是科学家还只能依赖遥感方法间接测定太阳大气中的诸多物理参数,这些间接测定的参数只能定性描述太阳大气的物理状态,因而无法给出相对精确的太阳活动预报。“所以说,2012年前后要发生的太阳风暴是超强级别的还缺乏科学依据。”

在《新科学家》网站的报道中,美国的专家指出,一旦发生特别剧烈的太阳风暴,除了卫星和GPS定位系统可能完全瘫痪,输电网也会变得非常脆弱和不稳定,甚至完全关闭;还可能导致“交通瘫痪、通信中断、金融业崩溃和公共设施乱套,水泵停转造成饮用水供应中断,缺乏制冷设备,食品和药物都难以有效保存”。

“并不是所有的太阳风暴都会对地球产生影响。”只有当太阳上产生风暴的区域正巧面对地球,太阳风暴才有可能被“吹”向地球,产生如此大的威力。

王华宁研究员说:“太阳风暴中的X射线以光的速度射向地球,X射线的增加会大大增加地球大气中电离层的电子密度,从而使短波无线电通讯受到严重干扰,甚至会导致无线电通讯中断。”

[编辑本段]2012年超级太阳风暴的可能破坏力

2005年1月20日下午3点左右,太阳发生一次X7.9级的太阳风暴。受此次太阳风暴的影响,我国境内通信、广播、测量等系统的短波无线电信号立即遭受强烈的电离层吸收,因而中断,其中北京地区信号中断一个多小时。

另外,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会导致磁暴的发生,从而对供电系统产生影响。1989年3月13日,在太阳活动22周峰年期间的强磁暴曾使加拿大魁北克的电网受到严重冲击,致使魁北克供电系统瘫痪,600多万人在无电的冬天度过了9个小时;不仅如此,强磁暴同时还烧毁了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座核电站的巨型变电器,以及大量输电线路、变压器、静止补偿器等电网设备跳闸或损坏。

那么,2012年的太阳风暴是否也会摧毁中国的电网,从而让我们陷入一片黑暗呢?“在2012年太阳风暴发生时,中国还不至于出现像1989年加拿大魁北克那样严重的、大面积电网瘫痪。”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刘连光教授肯定地对《北京科技报》说。

已经研究了10多年太阳风暴对电网影响的刘连光教授指出,根据中外科学家的研究,太阳风暴产生的磁暴对高纬度地区的供电系统影响大,可能产生致使供电系统瘫痪这样极端的恶劣破坏,但对处于中高纬度的我国来说,磁暴的影响可以说没有那么严重。

但是,刘连光教授告诉记者,近年来,在我国一些长距离输电系统和规模较大的电网都发现了很多磁暴引发的,可以说这些给我国供电系统的安全和影响防范敲响了警钟。

“电网的发展、建设要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对电力的需求进行规划,目前一些远景的电网规划还停留在图纸上,现在考虑磁暴的影响问题还来得及。防治磁暴影响的技术和方法很多,但这些方法和技术并不是拿来就可以用的,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一些问题现在就要开始进行研究。”刘连光教授说。

措施几乎没有,到时候能我们一起死就行了。不过你可以试试躲在一米多厚的铅板混领土地下掩体庇护所里面,单这种待遇估计只有美国总统能够享受!

太阳风暴有什么影响

太阳风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太阳风 英文名称:solar wind 定义1:太阳向太阳系连续地以很高的速度和不稳定的强度释放的电离气体流。当该气体流在地球附近通过时,它将与地球磁场发生作用并在高层大气中产生各种效应。 所属学科: 大气科学(一级学科) ;大气物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日冕因高温膨胀,不断抛射到行星际空间的等离子体流。 所属学科: 天文学(一级学科) ;太阳(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太阳风暴太阳风是从恒星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在不是太阳的情况下,这种带电粒子流也常称为“恒星风”。太阳风是一种连续存在,来自太阳并以200-800km/s的速度运动的等离子体流。这种物质虽然与地球上的空气不同,不是由气体的分子组成,而是由更简单的比原子还小一个层次的基本粒子——质子和电子等组成,但它们流动时所产生的效应与空气流动十分相似,所以称它为太阳风。各国天文台观测到太阳表面发生剧烈的太阳风暴,科学家预测,携带大量带电粒子的太阳风将在2010年8月3日抵达地球,在两极产生强烈的极光现象。

简介

太阳风暴太阳风的密度与地球上的风的密度相比,是非常非常稀薄而微不足道的,一般情况下,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际空间中,每立方厘米有几个到几十个粒子。而地球上风的密度则为每立方厘米有2687亿亿个分子。太阳风虽然十分稀薄,但它刮起来的猛烈劲,却远远胜过地球上的风。在地球上,12级台风的风速是每秒32.5米以上,而太阳风的风速,在地球附近却经常保持在每秒350~450千米,是地球风速的上万倍,最猛烈时可达每秒800千米以上。太阳风从太阳大气最外层的日冕,向空间持续抛射出来的物质粒子流。这种粒子流是从冕洞中喷射出来的,其主要成分是氢粒子和氦粒子。太阳风有两种:一种持续不断地辐射出来,速度较小,粒子含量也较少,被称为“持续太阳风”;另一种是在太阳活动时辐射出来,速度较大,粒子含量也较多,这种太阳风被称为“扰动太阳风”。扰动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很大,当它抵达地球时,往往引起很大的磁暴与强烈的极光,同时也产生电离层骚扰。太阳风的存在,给我们研究太阳以及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提供了方便。 太阳风使彗星形成长长的向着反太阳方向延伸的彗尾。当人们欣赏美丽的彗尾的时候就可以想象太阳风的存在。在地球高纬区看到的多彩的极光现象,也是进入地球磁场的太阳风粒子经加速后在地球大气中沉降产生的。空间飞船的直接观测表明太阳风主要由质子和电子组成,但有少量氦核及微量重离子成分。据推测,在约100个天文单位(天文单位=日地平均距离=1.5×108公里)以外,太阳风将与起源于系的星际气体交界,太阳风的占据的空间范围称为“日球层”。研究太阳风的物理过程及其规律已成为空间物理学中一个新的学科分支-日球层物理学。

发现

太阳风太阳风暴指太阳在黑子活动高峰阶段产生的剧烈爆发活动。爆发时释放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严重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破坏臭氧层,干扰无线通信,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 太阳会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峰时产生太阳风暴,它是由美国“水手2号”探测器于 1962 年发现的,它是太阳因能量的增加而使得自身活动加强,从而向广袤的空间释放出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科学家把这一现象比喻为太阳打“喷嚏”。由于太阳风中的气团主要内容是带电等离子体,并以每小时 150 万到 300 万公里的速度闯入太空,因此它会对地球的空间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太阳风暴爆发时,将影响通讯、威胁卫星、破坏臭氧层,对人体的健康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1850年,一位名叫卡林顿的英国天文学家在观察太阳黑子时,发现在太阳表面上出现了一道小小的闪光,它持续了约5分钟。卡林顿认为自己碰巧看到一颗大陨石落在太阳上。 到了20世纪20年代,由于有了更精致的研究太阳的仪器。人们发现这种“太阳光”是普通的事情,它的出现往往与太阳黑子有关。例如,1899年,美国天文学家霍尔发明了一种“太阳摄谱仪”,能够用来观察太阳发出的某一种波长的光。这样,人们就能够靠太阳大气中发光的氢、钙元素等的光,拍摄到太阳的照片。结果查明,太阳的闪光和什么陨石毫不相干,那不过是炽热的氢的短暂爆炸而已。 小型的闪光是十分普通的事情,在太阳黑子密集的部位, 一天能观察到一百次之多,特别是当黑子在“生长”的过程中更是如此。像卡林顿所看到的那种巨大的闪光是很罕见的,一年只发生很少几次。 有时候,闪光正好发生在太阳表面的中心,这样,它爆发的方向正冲着地球。在这样的爆发过后,地球上会一再出现奇怪的事情。一连几天,极光都会很强烈,有时甚至在温带地区都能看到。罗盘的指针也会不安分起来,发狂似地摆动,因此这种效应有时被称为“磁暴”。 随着科技的进步,极光的奥秘也越来越为我们所知,原来,这美丽的景色是太阳与大气层合作表演出来的作品。在太阳创造的诸如光和热等形式的能量中,有一种能量被称为"太阳风"。太阳风是太阳喷射出的带电粒子,是一束可以覆盖地球的强大的带电亚原子颗粒流。太阳风在地球上空环绕地球流动,以大约每秒400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磁场。地球磁场形如漏斗,尖端对着地球的南北两个磁极,因此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沿着地磁场这个"漏斗"沉降,进入地球的两极地区。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在南极地区形成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地区形成的叫北极光。 在本世纪之前,这类情况对人类并没有发生什么影响。但是,到了20世纪,人们发现,磁暴会影响无线电接收,各种电子设备也会受到影响。由于人类越来越依赖于这些设备,磁暴也就变得越来越事关重大了。比如说,在磁暴期内,无线电和电视传播会中断,雷达也不能工作。 太阳风暴是太阳因能量增加向空间释放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形成的高速粒子流。由于太阳风暴中的气团主要内容是带电等离子体,并以每小时150万到300万公里的速度闯入太空,因此,它会对地球的空间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太阳风暴爆发时,将影响通讯、威胁卫星、破坏臭氧层。 科学家形象地把太阳风暴比喻为太阳打“喷嚏”。太阳的活动对地球至关重要,因而太阳一打“喷嚏”,地球往往会发“高烧”。 太阳风暴随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每11年发生一次。从去年起,进入太阳黑子的高峰年,太阳黑子进入活跃期,并将持续到今年夏季。 据悉,70年代的一次太阳风暴导致大气活动加剧,增加了当时属于苏联的“礼炮”号空间站的飞行阻力,从而使其脱离了原来的轨道。1989年,太阳风暴曾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和美国新泽西州的供电系统受到破坏,造成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由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太阳风暴对商业卫星也是重大的考验。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在积极研究太阳风暴,但是对太阳剧烈活动、太阳黑子爆发、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预防,还需进行不懈的研究。 天文学家更加仔细地研究了太阳的闪光,发现在这些爆发中显然有炽热的氢被抛得远远的,其中有一些会克服太阳的巨大引力射入空间。氢的原子核就是质子,因此太阳的周围有一层质子云(还有少量复杂原子核)。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帕克把这种向外涌的质子云叫做“太阳风”。 向地球方向涌来的质子在抵达地球时,大部分会被地球自身的磁场推开。不过还是有一些会进入大气层,从而引起极光和各种电现象。向地球方向射来的强大质子云的一次特大爆发,会产生可以称为“太阳风暴”的现象,这时,磁暴效应就会出现。 使彗星产生尾巴的也正是太阳风。彗星在靠近太阳时,星体周围的尘埃和气体会被太阳风吹到后面去。这一效应也在人造卫星上得到了证实。像“回声一号”那样又大又轻的卫星,就会被太阳风显著吹离事先计算好的轨道。 最新报道,美国宇航局在观测宇宙气象时,发现2013年太阳再次会苏醒,爆发太阳风暴。 如果这一切成真,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损失,预计将是卡特里娜飓风的20倍(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重创美国新奥尔良州,造成1250亿美元损失。

基本性质

在太阳系中,太阳风的组成和太阳的日冕组成完全相同。73%的是氢,25%的是氦,还有其他一些痕量杂质。目前还没有精确的测量结果。2004年的Genesis的取样分析还没有结果。它在返回地球是因为紧急降落,被损坏了。这是因为它再次进入地球大气层时,没有打开降落伞。在地球附近,太阳风速为200-889km/s。平均值为450km/s.大约800kg/s的物质被一太阳风的形式从太阳逃逸。这同太阳光线的等价质量相比是很小的。如果把太阳光线的能量换算成质量,大约每秒钟太阳损失4.5Tg(4.5×10^9kg)的质量。因为太阳风是-(zh-hant:电浆;zh-hans:等离子体)-,所以太阳磁场被它承载。一直到大约160Gm(100,000,000英里)的地方,由于太阳的转动,太阳磁场被太阳风拉扯成螺线形状。超过此距离,太阳对太阳风的影响减弱。通常太阳风的能量爆发来自于太阳耀斑或其他被称为“太阳风暴”的气候现象。这些太阳活动可以被太空探测器和卫星测到,主要标志是强烈的辐射。被地球磁场俘获的太阳风粒子储存在VanAllen辐射带中,当这些粒子在磁极附近与地球大气层作用引起极光现象。具有和地球类似的磁场的其他行星也有极光现象。在星际媒质(主要是稀薄的氢和氦)中,太阳风就像是吹出了一个“大泡泡”。在太阳风不能继续推动星际媒质的地方称之为日球层顶(heliopause),这也通常被认为是太阳系的外边界。这个边界距离太阳到底多远还没有精确的结果,可能根据太阳风的强弱和当地星际媒质的密度而变化。一般认为它远远超过了冥王星的轨道。

形成原因

为了能够清楚的表述太阳风是怎样形成的,需要先了解太阳大气的分层情况。 太阳风可激发地球高纬度产生极光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太阳大气分为六层,由内往外依次命名为:日核,辐射区,对流层,光球,色球,日冕。日核的半径占太阳半径的四分之一左右,它集中了太阳质量的大部分,并且是太阳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能量的发生地。光球是我们平常所见的明亮的太阳圆面,太阳的可见光全部是由光球面发出的。 而日冕位于太阳的最外层,属于太阳的外层大气。太阳风就是在这里形成并发射出去的。 用X射线或远紫外线拍下的日冕照片上可以观察到在日冕中存在着大片的长条形的或是不规则行的暗黑区域,通过人造卫星和宇宙空间探测器拍摄的照片,我们可以发现在日冕上长期存在着这些长条形的大尺度的黑暗区域,这里的X射线强度比其他区域要低得多,从表观上看就像日冕上的一些洞,我们形象的称之为冕洞。 冕洞是太阳磁场的开放区域,这里的磁力线向宇宙空间扩散,大量的等离子体顺着磁力线跑出去,形成高速运动的粒子流。粒子流在冕洞底部速度为每秒16km左右,当到达地球轨道附近时,速度可达每秒300~400km以上。这种高速运动的等离子体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太阳风。 太阳风从冕洞喷发而出后,夹带着被裹挟在其中的太阳磁场向四周迅速吹散。现在我们肯定,太阳风至少可以吹遍整个太阳系。 当太阳风到达地球附近时,与地球的偶极磁场发生作用,并把地球磁场的磁力线吹得向后弯曲。但是地磁场的磁压阻滞了等离子体流的运动,使得太阳风不能侵入地球大气而绕过地磁场继续向前运动。于是形成一个空腔,地磁场就被包含在这个空腔里。此时的地磁场外形就像一个一头大一头小的蛋状物。 但是,当太阳出现突发性的剧烈活动时,情况会有所变化。此时太阳风中的高能离子会增多,这些高能离子能够沿着磁力线侵入地球的极区;并在地球两极的上层大气中放电,产生绚丽壮观的极光。 太阳风构成人类活动的外层空间环境。太阳大气的扰动通过太阳风传到地球,通过与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有时会引起一系列影响人类活动的。例如通讯卫星失灵、高纬区电网失效,及短波通讯、长波导航质量下降等。太阳风的变化还可能会引起气象和气候的变化。由于21世纪人类将进一步利用地球的外层空间环境,空间环境预报(或叫“空间天气”预报)将会十分重要。搞清楚太阳风的起源及其加热和加速机制对于建立有效的空间天气预报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宇宙中,许多恒星,以至许多星系都会向外发出它们自己的“风”,导致其物质的损失并影响其周围的星际空间或星系际空间。太阳风是唯一能直接观测到的恒星风。对太阳风起源和加速机制的研究必然对这一普遍的“风”的现象-宇宙等离子体-的认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形成种类

人们经常能够在科幻或者科技文章中看到“太阳风”这个词汇。不过,太阳风仅仅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此风非彼风,它和我们地球上空气流动形成的风性质完全不同。简单的说,太阳风指的是从太阳大气最外层的日冕向空间持续抛射出来的物质粒子流。太阳风的得名还和彗星有关。当人们通过先进的观测手段发现彗星离太阳越近,彗发就越明显,彗尾就越长,而且彗尾的方向总是背对着太阳的时候,就开始猜测,也许太阳会放射出一种类似于风的东西,对彗星产生影响。此后的1958年,美国人造卫星上的粒子探测器,探测到了太阳上有微粒流从日冕的冕洞中发出,因此美国科学家帕克将其形象的命名为太阳风。太阳风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的“持续太阳风”或称“宁静太阳风”,即射流速度比较小,而微粒含量也不大的太阳风。这种太阳风起源于平静的日冕区,开始时日冕物质以较低的速度作膨胀,渐渐离开太阳表面。随着离太阳距离的增加,膨胀的速度变大,密度不断减小,等到达地球的时候,射流速度一般在每秒钟450千米左右,每立方厘米含质子数通常不超过10个。这种太阳风通常对地球的影响不是很大。 另一种则是“扰动太阳风”,即在太阳活跃时期喷射出的粒子流。这种太阳风与太阳抛射物质或爆发现象有关,还有时伴有高能荷电粒子的大量增加,其射流速度一般可以达到每秒钟1000-2000千米,粒子密度也比较大,每立方厘米可含质子几十个。扰动太阳风由于其高速高粒子含量的特点,可以对地球产生产生比较明显的干扰。这是因为太阳风所含的微粒主要为氢粒子和氦粒子,当到达地球的电离层时,就会对地球磁场产生扰动,因而对地球的通信等方便造成影响。比方说,太阳风会造成人造地球卫星短路,因而对全球的卫星通信造成障碍,甚至使通讯中断。而对于飞机的飞行以及人造卫星而言,这样的通讯故障有时候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飞机失去了地面导航,犹如瞎了眼睛一般;而卫星失去了地面通信,则可能迷失方向,甚至于脱离地球轨道。

观测简史

到了20世纪20年代,由于有了更精致的研究太阳的仪器。人们发现这种“太阳光”是普通的事情,它的出现往往与太阳黑子有关。例如,1899年,美国天文学家霍尔发明了一种“太阳摄谱仪”,能[1]够用来观察太阳发出的某一种波长的光。这样,人们就能够靠太阳大气中发光的氢、钙元素等的光,拍摄到太阳的照片。结果查明,太阳的闪光和什么陨石毫不相干,那不过是炽热的氢的短暂爆炸而已。 美国航天局发回第一组太阳风暴小型的闪光是十分普通的事情,在太阳黑子密集的部位, 一天能观察到一百次之多,特别是当黑子在“生长”的过程中更是如此。像卡林顿所看到的那种巨大的闪光是很罕见的,一年只发生很少几次。 有时候,闪光正好发生在太阳表面的中心,这样,它爆发的方向正冲着地球。在这样的爆发过后,地球上会一再出现奇怪的事情。一连几天,极光都会很强烈,有时甚至在温带地区都能看到。罗盘的指针也会不安分起来,发狂似地摆动,因此这种效应有时被称为“磁暴”。 随着科技的进步,极光的奥秘也越来越为我们所知,原来,这美丽的景色是太阳与大气层合作表演出来的作品。在太阳创造的诸如光和热等形式的能量中,有一种能量被称"太阳风"。太阳风是太阳喷射出的带电粒子,是一束可以覆盖地球的强大的带电亚原子颗粒流。太阳风在地球上空环绕地球流动,以大约每秒400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磁场。地球磁场形如漏斗,尖端对着地球的南北两个磁极,因此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沿着地磁场这个"漏斗"沉降,进入地球的两极地区。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在南极地区形成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地区形成的叫北极光。 在本世纪之前,这类情况对人类并没有发生什么影响。但是,到了20世纪,人们发现,磁暴会影响无线电接收,各种电子设备也会受到影响。由于人类越来越依赖于这些设备,磁暴也就变得越来越事关重大了。太阳风暴比如说,在磁暴期内,无线电和电视传播会中断,雷达也不能工作。 天文学家更加仔细地研究了太阳的闪光,发现在这些爆发中显然有炽热的氢被抛得远远的,其中有一些会克服太阳的巨大引力射入空间。氢的原子核就是质子,因此太阳的周围有一层质子云(还有少量复杂原子核)。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帕克把这种向外涌的质子云叫做“太阳风”。 向地球方向涌来的质子在抵达地球时,大部分会被地球自身的磁场推开。不过还是有一些会进入大气层,从而引起极光和各种电现象。向地球方向射来的强大质子云的一次特大爆发,会产生可以称为“太阳风暴”的现象,这时,磁暴效应就会出现。 使彗星产生尾巴的也正是太阳风。彗星在靠近太阳时,星体周围的尘埃和气体会被太阳风吹到后面去。这一效应也在人造卫星上得到了证实。像“回声一号”那样又大又轻的卫星,就会被太阳风显著吹离事先计算好的轨道。

启示源头

据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报道,天文学家最近查找到了两种类型的太阳风之一缺失的起始点。太阳风是太阳经常向四面八方发射出的一连串带电粒子流。这些粒子从太阳到达地球所需的时间不超过10天,并且当太阳风变成风暴时,它们与地球磁场结合,就会产生在极地的天空中舞动的美丽极光。 从太阳的赤道区域发射出来的太阳风,起源于太阳大气内部的亮区边缘,当两个亮区的磁场结合时,就会产生这种太阳风。上周,相关科学家在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举行的天文学会国家天文学会议上宣布了这项研究结果。这项研究的***,伦敦大学学院的路易斯·哈拉说:“最终能查明这种太阳风的起源非常了不起,科学家已经对这个问题争论了很多年,现在我们终于发现了最终结果。”太阳随同太阳风一起发射出来的放射物是纯粹的能量,太阳风迅速将物质转移走。太阳的磁场为太阳风的粒子提供了加速度,并且这种磁场的结构会影响太阳风冲进太空时的速度。天文学家根据它们的速度辨认出两种太阳风。据悉,速度较快的太阳风起源于太阳极点附近的冕洞,它的运行速度每小时大约可达180万英里(每小时290万公里)。速度较慢的太阳风来自太阳赤道区域,时速大约可达43.2万英里到110万英里(每小时72万公里到180万公里)。 速度较快的太阳风的运行速度之所以会如此之快,是因为从极点发出的磁场经常向四面八方展开,这意味着它们不会在太阳的表面聚拢。哈拉表示,因此,“所有气体都能迅速飞出,没有任何事物能挡住它们的脚步。”另一方面,在赤道上既有闭合的磁场,也有展开的磁场,闭合的磁场促使太阳等离子体重新返回到太阳表面。只有磁场展开时,太阳风才能从这个区域飞入太空。哈里告诉美国宇航局太空网说,因此从赤道区域发出的太阳风的速度会更慢,而且“非常非常稳定”。哈里和她的同事们利用“日出”太空天文台,首次发现炙热气体以很高的速度从太阳亮区(当从两个地方发出的磁场汇合在一起时,在赤道附近形成的活跃区域)边缘喷发而出。“日出”天文台目睹了这种汇合情景,它观测了从一个巨大的活跃区域和一个“婴儿”区域发出的磁力线相互连接在一起并展开的过程。哈里说:“我们现在知道与更小区域结合能展开磁力线。”他表示,即使这些区域相距50万公里(这个距离相当于40个地球直径相加的结果),它们也能相互连接在一起。如果两个区域要连接在一起,这些区域的磁力线必须朝着正确的方向,并且强度也要适中。哈拉表示,较大区域“必须找到能产生互动的伙伴。”了解太阳风和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预测它将对地球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有助于保护围绕在太阳周围的人造卫星。

相关影响

太阳风虽然猛烈,却不会吹袭到地球上来。这是因为地球有着自己的保护伞——地球磁场。 太阳风暴地磁场把太阳风阻挡在地球之外。然而百密一疏,仍然会有少数漏网分子闯进来,尽管 它们仅是一小撮;但还是会给地球带来一系列破坏。它会干扰地球的磁场,使地球磁场的强度发生明显的变动;它还会影响地球的高层大气,破坏地球电离层的结构,使其丧失反射无线电波的能力,造成我们的无线电通信中断;它还会影响大气臭氧层的化学变化,并逐层往下传递,直到地球表面,使地球的气候发生反常的变化,甚至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地壳,引起火山爆发和地震。例如,1959年7月15日,人们观测到太阳突然喷发出一股巨大的火焰 (它就是太阳风的风源)。几天后,7月21日,也就是这股猛烈的太阳风吹袭到地球近空时, 竟使地球的自转速度突然减慢了0.85毫秒,而这一天全球也发生多起地震;与此同时,地磁场也发生被称为“磁暴”的激烈扰动,环球通信突然中断,使一些靠指南针和无线电导航的飞机、船只一下子变成了“瞎子”和“聋子”……。太阳风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只是乘虚而入的漏网分子所为。由此可见,在无所阻拦的星际空间,太阳风的威力有多大了。 在太阳风和外面的星际物质交汇的地方,会产生冲击波。17年发射的“旅行者一号”探测器据说在2003年的时候碰上了这种冲击波。那个冲击波距离太阳大约128亿千米~180亿千米。 太阳风对人类的影响: 1.当太阳风掠过地球时,会使电磁场发生变化,引起地磁暴、电离层暴,并影响通讯,特别是短波通讯。 2.对地面的电力网、管道和其它大型结构发送强大元(原?)电荷,影响输电、输油、输气管线系统的安全。 3.对运行的卫星也会产生影响。 4.一次太阳风的辐射量对一个人来说很容易达到多次的X线检查量。它还会引起人体免疫力的下降,很容易引起病变,也会使人情绪易波动,甚至增多。 5.会使气温增高。 6.在南北极形成极光。

科学研究

一间窗户被风刮开的房子,虽然总体上能抵御猛烈风暴的袭击,但破窗而入的狂风会将屋里刮得一团糟。最新研究表明,地球磁场在太阳风面前就像是一间容易“漏风”的房子,其“漏洞”会持续“透风”长达数小时,为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扰乱通信和电力系统等提供可乘之机。 太阳风暴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公布了这一研究结果。研究人员说,新结果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太阳风暴等恶劣“太空天气”可能给地球造成的影响。 太阳上不时会刮出由带电粒子构成的太阳风。如果太阳活动变得剧烈,太阳风也会跟着狂暴起来。地球自身有一个绵延至太空中数万公里的磁场,能够构成抵御太阳风的保护性屏障。不过,这道屏障并非没有破绽。早在1961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邓恩盖博士就曾预测,当太阳风所包含的磁场朝向在局部上与地球磁场朝向相反时,两个磁场的“磁重联”过程会导致地球磁场保护屏障产生缝隙,使太阳风的带电粒子得以乘虚而入。其他科学家后来证实了缝隙的存在,但地球磁场的这种缝隙是时开时合,还是会长时间保持洞开,科学家们一直不清楚。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弗雷介绍说,他和同事借助美国宇航局的IME探测器和欧美合作的“星团”所属卫星的观测数据,首次发现地球磁场缝隙会长达数小时处于敞开状态。据他们测算,在距地球表面约6万公里的地球磁场屏障边界上,缝隙面积可能达到了地球面积的两倍,由此进入的太阳风最终在北极上方电离层中产生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小的质子极光。

科学意义

太阳风的发现是20世纪空间探测的重要发现之一。经过近40年的研究,对太阳风的物理性质有了基本了太阳风暴解,但是至今人们仍然不清楚太阳风是怎样起源和怎样加速的。太阳风是怎样得到等离子体的供应及能量的供应的问题是空间物理学领域中经长期研究仍悬而未决的一大基本课题。

近期太阳风

各国天文台近日观测到太阳表面发生剧烈的太阳风暴,科学家预测,携带大量带电粒子的太阳风将在8月3日抵达地球,在两极产生强烈的极光现象。太阳风暴据报道,上周末各国天文工作者目睹了一场剧烈的太阳耀斑爆发,耀斑下的太阳黑子足有地球大小,这次爆发随后引发了太阳表面更大范围内的太阳风暴,向上亿公里外的地球喷发出大量带电粒子,形成一股强烈的太阳风。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预测,太阳风暴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将在8月3日“击中”地球,冲击地球磁场,同时在地球两极产生强烈的极光,那将是非常壮观绚丽的景象。然而,专家警告,如果太阳风暴过分剧烈,将会破坏地球卫星,导致全球大范围的电力和通信系统中断。 今年6月,科学家曾预测太阳风暴将于2013年袭击地球,届时太阳将从“沉眠”中醒来,太阳表面史无前例的剧烈耀斑爆发将给地球带来无法预计的磁暴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