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天气预报

2.“北风4级”的风大吗?有多大,100分悬赏

3.哪种天气预报软件好用

4.世界气象日

5.未来的气候会是什么样子?

6.请说出世界气候特征及分布特点

7.全球气温具体数据

8.北极冰数量下降50%,巴西遭遇严重干旱,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是什么?

什么是天气预报

世界各国天气预报_世界各地明天的天气

天气预报就是对未来时期内天气变化的预先估计和预告。 “天有不测风云”,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天气预报的难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在不断提高,人们根据天气预报,可以适时安排生产和生活,使气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减少气象灾害的损失。 天气预报是根据大气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对某一地区未来的天气作出分析和预测,这是大气科学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重要手段,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对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趋利避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有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天气预报的时限分:1—2天为短期天气预报,3—15天为中期天气预报,月、季为长期天气预报,1—6小时之内则为短临预报(临近预报)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目前有天气学方法以天气图为主,配合气象卫星云图、雷达等资料)数值天气预报以计算机为工具,通过解流体力学,热力学,动力气象学组成的预报方程,来制作天气预报;统计预报,以概率论数理统计为手段作天气预报。以上各种有时互相配合、综合应用,并广泛采用计算机作为工具.

“北风4级”的风大吗?有多大,100分悬赏

风级和符号 名称 风速(米)* 陆地物象 海面波浪 浪高(米)

0 无风 0.0-0.2 烟直上 平静 0.0

1 软风 0.3-1.5 烟示风向 微波峰无飞沫 0.1

2 轻风 1.6-3.3 感觉有风 小波峰未破碎 0.2

3 微风 3.4-5.4 旌旗展开 小波峰顶破裂 0.6

4 和风 5.5-7.9 吹起尘土 小浪白沫波峰 1.0

5 劲风 8.0-10.7 小树摇摆 中浪折沫峰群 2.0

6 强风 10.8-13.8 电线有声 大浪到个飞沫 3.0

7 疾风 13.9-17.1 步行困难 破峰白沫成条 4.0

8 大风 17.2-20.7 折毁树枝 浪长高有浪花 5.5

9 烈风 20.8-24.4 小损房屋 浪峰倒卷 7.0

10 狂风 24.5-28.4 拔起树木 海浪翻滚咆哮 9.0

11 暴风 28.5-32.6 损毁普遍 波峰全呈飞沫 11.5

12 台风32.7- 摧毁巨大 海浪滔天 14.0

注:本表所列风速是指平地上离地10米处的风速值

哪种天气预报软件好用

这里有几款天气软件,希望能帮助到你!

1、墨迹天气

墨迹天气是一款以预报准确,覆盖城市广,流量少,界面华丽等为特点的桌面天气软件,墨迹天气能使用户能体验到更加华丽的界面以及DIY的乐趣。针对Android平台相继发布了数个版本,新版墨迹天气加入了TTS语音播报功能,所有声音采用真人普通话为标准发音,让用户可以听到清晰悦耳的音质和连贯流畅的语调,并且加入了定时播报天气功能,突出墨迹天气的人性化标准;其次,支持国际城市,并支持城市名称模糊搜索,注:"模糊搜索"即输入一个汉字或一个字母,会出现搜索城市列表,让用户更快捷地找到需要的城市;最后,中国农历节气一直是用户最为关注的,此次用户使用时会更加准确、更加方便。

2、黄历天气

黄历天气是国内首款完美结合天气与黄历功能的免费查天气软件,其特点是黄历专业、天气准确、覆盖城市广、省流量、界面精美、预警贴心提醒,支持实时播报中国主要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提供美使馆与环保部的PM2.5权威监测数据。软件自发布以来,已经成为超过8千万用户的共同选择,是众多电子市场推荐的装机必备软件。

3、天气通

通新浪天气通支持明星语音报天气,首创语音天气闹钟,支持国内外3000个城市天气预报、支持支持空气污染指数、实时天气预警,支持温度趋势图和全新生活指数,并且支持天气短信分享和其他应用分享,提供一站式生活出行体验!天气通采用权威数据源信息可靠。

4、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一款专业的手机天气预报软件,天气预报软件界面简洁实用,数据都是老百姓看得懂的,没有繁琐专业的内容,绝对是你查看天气最好的应用之一。天气预报作为Android系统下的一款苹果风格天气应用,很适合作为iPhone主题界面的iPhone天气预报。界面简洁实用,数据都是老百姓看得懂的,没有繁琐专业的内容,用户体验延续iphone手机的天气预报体验,操作非常流畅通顺。支持桌面小部件。

5、爱酷天气

爱酷天气是专门为android用户推出的一款专业的天气查询软件,爱酷天气安卓版数据量小;更新速度快;免费的产品升级功能,为您提供最新的服务;支持5天的天气预报,支持多种指数信息。

 6、知趣天气

知趣天气是一款简洁、有爱、感性、精准的手机天气软件。我们希望让各位通过知趣,获得一种不同以往的体验。我们传递的理念是:天气就应该是感性的。

四种不同尺寸桌面插件-- 全国各地一二线城市空气质量指数精准播报-- 各地天气预警信息精确推送-- 覆盖全国3000多个大中小城市信息-- 全国主要城市的六小时精确预报-- 独特的花卉收集系统-- 温馨的知趣天气小贴士。

7、go天气

GO天气EX支持全世界数万个地区城市的天气查询,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最精确的天气信息。华丽的动态背景效果可以带给您极致的视觉享受。 您还可以查看24小时和6天内的天气信息。

8、中国天气通

中国天气通依托中国气象局省、市、县多级的观测、预报预警与服务体系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本地化、特色化气象服务,涵盖交通、旅游、预警等诸多方面权威、及时的服务内容,为您的生活、出行提供参考,让您随时掌握身边的阴晴雨雪,季节变化。

9、miui天气

miui天气是国内一个原创rom开发小组MIUI的天气时钟widget软件,miui天气插件支持全国各个城市的天气预报还有提醒功能,miui天气一款天气详情和提醒日常工具,能提供有雨、雪、降温等突发天气时自动通知,也可以转发当地天气给关心的亲人和朋友。周到详细的天气详情指数帮助您制定一天的哦。

10、蜜蜂天气

蜜蜂天气是一款当下最准确、最流行的免费天气预报软件,蜜蜂天气安卓版采用最准确的气象数据,能预报未来四天的天气情况,同时覆盖全国3000多大中小城市,而且还提供了最贴心的出行、穿衣、洗车、旅游等天气指数。

世界气象日

世界气象日

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国际气象组织原为非官方性国际气象合作机构, 在其各成员国代表签订的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生效一周年之日,即1951年3月23 日,就改组为世界气象组织,成为政府间的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并与联合国建立关 系。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决定把每年3月23日定为世界性纪念日,要 求各成员国每年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每年世界气 象日都有一个中心活动内容,各成员国在这一天可根据当年的中心内容,开展多种形式 的宣传和纪念活动,如组织群众到气象台站参观访问,举行有政府***参加的群众庆 祝仪式,举办气象仪表装备、照片、图表和资料的展览,举行记者招待会,由报刊、广 播电台、电视台报道特写文章和讲话,放映气象科学**,发行纪念邮票等。

历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的主题是:

1961年 气象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1962年 气象应用于农业和粮食生产

1963年 运输与气象

19年 气象---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1965年 国际气象合作

1966年 世界天气监视网

1967年 天与水

1968年 气象与农业

1969年 气象服务的经济效应

1970年 气象教育于训练

1971年 气象与人类环境

1972年 气象与人类环境

1973年 气象国际合作一百年

1974年 气象与旅游

1975年 气象与电信

1976年 气象与粮食生产

1977年 天气与水

1978年 气象与今后的研究

1979年 气象与能源

1980年 人类和气候变化

1981年 作为一种发展手段的世界天气监视网

1982年 从太空观测天气

1983年 气象观测员

年 气象为农业服务

1985年 气象与公共安全

1986年 气候变化,干旱与沙漠化

1987年 气象---国际合作的典范

1988年 气象与新闻媒介

1989年 气象为航空服务

1990年 气象和水文部门为减轻自然灾害服务

1991年 地球的大气

1992年 天气和气候为稳定发展服务

1993年 气象与技术转让

1994年 观测天气和气候

1995年 公众天气服务

1996年 气象为体育服务

1997年 天气和城市水问题

1998年 天气`海洋与人类活动

1999年 天气`气候与健康

2000年 世界气象组织---50年服务

2001年 天气`气候与水的志愿者

2002年 降低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

2003年 我们未来的气候

2004年 信息时代的天气、气候和水

--------------------------------------------------------------------------------------------------

世界气象日来历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由世界气象组织于1960年6月确定。

气象是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冷、热、干、湿、风、云、雨、雪等。为了加强国际间的气象研究与合作,更好地把气象观测结果应用于人类的各项实践活动,1878年国际气象组织在维也纳成立,该组织1947年9月召开气象局长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公约于1950年3月23日正式生效,国际气象组织由此改名为世界气象组织,并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1960年6 月,世界气象组织通过决议,从1961年起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以多种方式举行庆祝活动,宣传气象学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作用,并且每年气象日都选定一个主题,号召各成员国以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活动。主题的选择基本上围绕气象工作的内容、主要科研项目以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未来的气候会是什么样子?

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的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最近。一些变化,如冰川的融化,是肉眼可见的。其他的,比如下雨频率的变化,并不容易看到。幸运的是,我们不仅依靠眼睛来记录变化。科学家们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安装了仪器,可以不断测量温度,雨水,风和阳光的变化。我们甚至在卫星上在太空中安装了仪器,不仅记录了天气,还记录了海洋,冰盖和陆地的气候相关属性,所有这些都显示了地球的气候状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观测到的气候变化背后的原因,科学家们需要做实验。假设一位气候科学家很好奇,如果太平洋的海盐量突然像现在这样翻了一番,会发生什么。如果科学家通过将数吨海盐释放到海洋中来测试这一点,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相反,科学家们在计算机上创建了地球的数字副本。这个副本由计算机大气层,计算机海洋和计算机陆地组成,几乎就像一个视频 游戏 [1]。这个计算机副本的地球称为 气候模型

气候模型是建立在计算机上的模型世界。一些气候模型比其他模型更复杂。

.在气候模型中,进行实验是安全的。如果科学家愿意,他们可以在海洋中添加一堆海盐或去除所有的云层。科学家使用气候模型进行现实和不切实际的实验,以加深他们对地球气候的理解。

在信任气候模型之前,科学家们希望检查模型是否正常工作,因此他们模拟最近的过去并将模型结果与实际观测进行比较。这样的实验被称为 历史 模拟。这可以通过在1850年开始气候模型并每年添加污染(包括温室气体和大气中的小颗粒)来完成,从而在今天停止实验。添加污染意味着代表人类活动,因为 工业革命

这一时期始于1850年,当时制造过程开始向地球大气中释放温室气体和小颗粒。

,始于1850年。使用这个 历史 模型,我们可以将计算机版地球上的气候变化与真实地球上的气候变化进行比较,这是由我们在地球和太空中的仪器测量的。如果这些变化是相似的,我们知道我们的气候模型正在正常工作,并且我们已经创建了一个很好的地球气候模型。有许多气候模型,因为有多种方法可以描述地球上的复杂过程。

当我们查看 历史 模拟的结果时,我们通常会对许多模型的结果进行平均,并将数据作为一个模型呈现。例如,图 1 中的红线基于 48 个气候模型!图1显示了从工业革命到2014年气候模型的温度变化数据,以及仪器测量的实际温度变化。来自这些模型的数据与实际数据紧密匹配,并说明了称为 全球变暖

过去150年中,由于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测量的温度升高。

.红线非常接近黑线,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模型在表示地球温度的演变方面做得很好。我们还可以看到,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首先是缓慢的,然后是更快的。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变暖。

准确的气候模型不仅可以用于 估计 未来,还可以用于指导未来的人类行动。我们未来的气候取决于我们未来的行动,科学家使用气候模型来帮助我们防止危险的气候变化发生。

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增加 排放

在这种情况下,某种东西被释放到大气中。

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GHGs)是使空气变暖,导致全球变暖的气体。最著名的是二氧化碳。

,特别是二氧化碳(CO2)。气候模型是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好工具,因为我们可以用它来试验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同程度的污染。我们不可能确切地知道人类未来会排放多少污染,但我们可以创造关于未来可能是什么样子的不同故事。我们称这些故事为 场景

一个关于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潜在故事。我们的未来有很多情况,这取决于我们排放的污染程度。

.一种情况可能是,整个世界都在合作,大力减少我们排放的温室气体量,甚至可能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这种情况非常有希望,我们可以称之为最佳情况,或者像许多科学家所说的那样,低排放情况。最糟糕的情况是,人类未来将继续向大气中排放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就像我们从1850年到今天所做的那样。

使用气候模型的实验是通过改变未来每年计算机大气中的污染量来进行的,要么降低污染水平以检查最佳情况,要么增加污染水平以检查最坏情况。气候建模与 历史 模拟

一个气候模型实验,始于1850年,结束于今天,其中包括污染排放。将 历史 模拟与观测进行比较。

前面提到的是, 历史 模拟始于1850年,结束于现在,而对未来的建模始于现在,并可能在2100年结束。由于我们未来没有任何来自仪器的真实世界测量,这意味着当我们展望未来时,我们无法将我们的模型地球与真实地球进行比较,这就是为什么只有一种情况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一些气候模型,以便我们能够了解最佳情况,最坏情况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情景。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做出最能塑造未来的选择。

我们的地球计算机模型告诉我们,我们的星球将在未来几十年内继续变暖。然而,地球的热度将直接取决于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吃什么食物,以及我们将继续污染我们的星球。

我们所有的模型都告诉我们的一件事是,我们需要快速减少污染(图2)。如果世界各国今天都开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到本世纪末,地球只会变暖1.8 C。在这种乐观的情况下,我们将阻止海平面上升得太快,这样我们的沿海城市就不会被洪水淹没。温度不会太热而无法种植我们的食物,我们也会限制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和干旱。然而,只有当人类将排放量降低到非常低的水平,理想情况下为零时,这种乐观的最佳情况才能实现。

如果我们在停止之前继续污染几十年,地球肯定会发高烧。在我们未来的这些中高排放故事中,模型地球将升温2.7 C或3.6 C。 就像人体内发烧一样,温度仅仅升高几度就会使地球挣扎。山区和北极的冰川将完全融化。许多植物,树木,动物和人类也很难适应这个更热的世界。我们当然应该尽量避免这样一个关于我们未来的故事。

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不会简单地继续以今天的速度污染我们的星球,而是我们甚至会增加我们的排放量。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地球会发展出大规模的烧烧并变得非常热。我们的模型地球将升温4.4 C,这将对人类和动物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好消息是,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减少排放,所以我们可能不会遵循这种极端情况。坏消息是,我们的模型和观察告诉我们,低排放的故事,最好的情况也变得越来越不可能。我们目前最好的估计是,我们将在2100年走向大约3 C[2]的变暖。地球升温3 C将高于世界各地政治家一致同意的1.5 C变暖的安全阈值。但是,我们的模型也告诉我们,我们仍然有可能保持在1.5 C以下的变暖!

气候模型可用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实验。这些模型可以用来估计未来和过去,但我们未来的故事取决于人类将排放多少污染。研究人员为未来的排放创造了几种情景。气候模型显示,到2100年,全球变暖可能从1.8 C增加到4.4 C。目前,气候科学家估计,我们最终将全球变暖约3 C[2],这样的世界将与今天的世界截然不同。重要的是要记住,这种估计的变暖不一定会发生。还有时间做出改变,以限制气候变化,即使是1.8 C的低排放情景。如果我们共同努力,大力和迅速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们就能保持地球的 健康 和宜居性。

请说出世界气候特征及分布特点

一、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

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根据世界各地区气候基本特征及其成因的差异性,可将全球气候分成若干气候带。在同一气候带内,一方面气候具有某些相似性;另一方面,由于带内各地的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洋流性质、地势高低和局部环流状况等的不同,气候又存在差异性。据此,可将有的气候带分出若干气候型,例如,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内,一般都可划分出东岸、内陆和西岸三种气候型。

世界气候带分布特征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关键是确定气候带与气候型的界线。然而迄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这是因为在自然界所有的气候带和气候型都是渐变的,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至于气候类型分布图上的分界线,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实际上是具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带。当前气候带的划分通常以等温线为指标,而气候带内气候型的划分,通常考虑降水和地形因子等的作用。

气候学上通常用等温线作为划分气候带的界线。一般用最热月均温10?等温线作为寒带和温带分界线,用最冷月均温18?等温线作为温带和热带分界线。温带所跨纬度最宽,高、低纬之间气温差别很大,所以习惯上又在温带范围内进一步划分出亚寒带和亚热带。前者是温带向寒带的过渡地带,后者是向热带的过渡地带。在每个气候带内,根据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不平衡分布的特点,又进一步划分出各种气候类型。从世界气候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各大陆气候类型的排列、组合尽管复杂多样,但是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烙印仍然清晰可见,从赤道到极地,各种气候类型基本上是按纬度更替的。

在大陆的低纬和高纬地带,气候的纬向地带性表现得尤其明显,因为在这两个纬度地带,冷与暖的矛盾处于比较稳定有常的状态。前者接收太阳光热多,暖空气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高温,长夏无冬;后者接收太阳光热少,冷空气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低温,长冬无夏。因而在低纬和高纬地带,各种气候类型均按纬度南北更替,多呈带状分布,有的甚至横贯大陆东西。例如低纬地带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高纬地带的极地冰原气候、极地长寒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等,都是体现纬向地带性较显著的气候类型。

气候分类法有多种,各有利弊。我国气候学家以斯查勒的动力气候分类法为基础,加以适当修改,将全球气候分为三个纬度带和高地气候,在各纬度带中又分若干气候型。

(一) 陆地低纬度气候

低纬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最低也在15℃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这些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赤道带和热带。它由赤道多雨气候、热带海洋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和热带干旱和半干旱等5种气候类型所组成。除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至南、北纬30°外,其他气候类型均出现在南、北纬25°之内。具体来说,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

1.赤道多雨气候

亦称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各5°—10°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以及亚洲马来群岛的绝大部分地域。这里地处低纬,是赤道气团的源地,同时位于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多对流雨。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 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mm。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2.热带干湿季气候

亦称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左右,也可伸至25°左右。包括非洲的苏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干季时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赤道气流辐合带移来时,湿润多雨。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

3.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大体介于南、北纬15°—30°之间。典型的热带干旱气候区包括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以及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等。这里常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之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候炎热干燥。例如,世界“热极”和“干极”都出现于本类型区内,非洲索马里半岛北部的柏培拉,曾有极端最高气温63℃的记录,成为世界“热极”;南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年平均降雨量接近于0(阿里卡城实测为0.7 mm),从1845年至1936年的91年间从未下雨,被称为世界“干极”。至于热带半干旱气候则分布于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

4.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在太阳高度角大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向北伸展到北纬30°左右,加上海陆热力因子的影响,在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形成一个热低压,此时盛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即夏季风,因降水量多,形成雨季;而在太阳高度角小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南移,再加上海陆热力的差异,次大陆的西北部有弱高压发育,此时就盛行东北季风,即冬季风,因降水量少,形成千季。此外,有的地区还可细分为凉季和热季。本区气候长夏无冬,年平均温在2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 500—2 000 mm,甚至更多。

5.热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0°—25°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包括中美洲东岸和西印度群岛、南美巴西高原东侧沿岸的狭长地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沿岸地带以及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等。这些地区均处于信风的迎风海岸,终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加之信风登陆后遇到沿海山地而抬升,故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具有海洋性的特点。这里形成的植被土壤类型与赤道多雨气候条件下相同,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二)陆地中纬度气候

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均较大。陆地中纬度气候带是冷、暖气流相互角逐的地区,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都很显著。按热量情况,陆地中纬度气候带分为陆地温带和亚热带。由于全球大陆在中纬度地区被海洋分割得最为厉害,所以往往出现大陆东、西两岸和大陆内部不同的气候现象和特征,而表现出干湿带性,并由此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

1.陆地温带气候

陆地温带主要分布在35°~60°N的地区,南半球由于只有较小的陆地延伸到40°N以南地区,所以温带面积不大。由于受大洋分割作用的影响,温带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分异现象。一般在大陆东岸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二者之间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1)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在35°~55°N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即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和北美大陆100°W以东大约在40°~60°N的地区等。这种气候的气温、降水状况与温带季风气候有些相似,但风向、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如温带季风气候明显。在成因方面,它的冬季寒冷干燥不是由于大陆季风的作用所致,而是由于从海洋吹来的西风人陆已深,经过了大陆变性作用,故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如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

(2)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部,包括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和南部,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北美加拿大科迪勒拉山地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南美智利南部安第斯山脉以西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这里全年盛行西风和温带海洋气团,沿岸又有暖流经过,于是形成了冬暖夏凉、年较差小、全年有降水以及秋冬季雨量稍多的气候特点。此外,这里阴雨日较多,云雾多,日照也较少。

(3)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35°—55°N左右的东亚地区,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域、朝鲜半岛、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气候成因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似。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此外,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也是温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由于上述几种温带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湿润(中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为半湿润),因此较普遍的发育了温带阔叶林景观(中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为森林草原景观),但也存在着某些差异。东亚的阔叶树种类较欧洲丰富,有蒙古栎、辽东栎以及槭属、椴属、桦属等杂木;欧洲西部往往形成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林、栎林等;北美洲的阔叶林景观(包括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则以美洲山毛榉和糖槭为主。整个温带湿润阔叶林带主要发育有色棕壤和灰棕壤,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带发育的是褐土和黑土。

(4)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亦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和潘帕斯等地。亚洲和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一般而言,干旱气候的年平均降水量为250 mm以下,半干旱气候则为250—500 mm。南美的此类气候区地处西风带的大陆东岸,是西风带的雨影区域,且西岸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西风过山后下沉,绝热增温,干燥少雨,加上沿岸又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植被土地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草原栗钙土。

2.陆地亚热带气候

陆地亚热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40°之间的地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和海陆位置等因素作用,在大陆东岸一般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二者之间为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1)亚热带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于北美大陆东部25°—35°N的地带和南美的巴西高原东南缘、巴拉那河中、下游以东和潘帕斯东部。此外,在非洲的东南海岸和澳大利亚的东南岸也有分布,但面积较小。其主要特点是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比季风区均匀。这些地区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大陆东岸)方面,都与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相似,但由于所处的大陆面积和相邻的海洋面积都较小,海陆热力差异不如后者突出,故未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

(2)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亚热带的亚洲东部,主要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的地带,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冬夏海陆气温不同引起气压配置的变化是形成本区气候的主要原因。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吹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风即冬季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陆地的东南风即夏季风,降水较多。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季风气候条件下的主要植被,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

(3)亚热带夏干气候

亦称地中海式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的夏干气候范围最大,特征最明显,此外还包括美国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地。亚热带大陆西岸的行星风系正常分布,这里气候深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季节替控制。夏季本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盛行温带海洋气团,气旋活跃,降水较多。因此,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便成为地中海式气候的主要特征。该类型气候区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着褐色土。

(4)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以及南美的格兰查科等地。干旱气候的形成是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远或因有山地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又兼这里地处亚热带,故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渡类型。这里的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三)陆地高纬度气候

陆地高纬度气候带主要包括北半球50’N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地区。北冰洋和南极冰原分别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西伯利亚和加拿大又分别是亚洲和北美洲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冰洋气团与极地气团交绥的冰洋锋上有自西向东行进的气旋活动。这里气温低,有世界寒极、北半球寒极。主要气候类型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几个气候带的特点是:

1.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亦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一般分布于50°—70°N之间,大陆西岸则在60°—70°N之间,包括北亚大部,欧洲北部,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中北部。这里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产生的源地。在冬季,冰洋气团侵入机会很多;在暖季,热带大陆气团也能够伸入。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强烈,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发弱,属于冷湿环境。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1月平均气温-50℃,绝对最低气温-73℃,成为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扬斯克的绝对年较差曾达101.8℃,成为全球气温年较差最大之地。

2.极地长寒气候

亦称苔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纬度大致介于70°—75°N之间,这里已位于北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明显。气候特征为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为0—IO~C,降水稀少,大都属于冰洋锋上的降水,多半为降雪,云雾多,蒸发弱。

3.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北冰洋、格陵兰岛的绝大部分地区。这里纬度最高,极昼和极夜最长的时间可达半年之久。长年处在极地高压控制下,为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全年严寒,降水量极少,暴风雪常见,因长年积累,形成巨厚冰原。南极地区是全球的寒极、风极和最干燥的冰雪大陆,北极地区则是冰盖和浮冰的大洋。

(四)高地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系、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以及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地。由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结构。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即或是同一个山地或高原,由于其内部坡向、高度与位置等的差异,也往往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

二、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气候也与一切自然现象一样,它的分布和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异中有同,变中有常,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综合考虑形成气候诸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构成气候差异的基本矛盾,即冷与暖、干与湿以及高气压与低气压的矛盾,并结合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可以把错综复杂的世界气候加以简化和归纳,划分出若干气候型。具有相同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因而在全球大气环流中所处地位相同的地区,往往属于同一气候型,而各气候型之间的具体界线,则受制于地形等因素。所谓世界气候分布规律,直接体现在各气候型排列组合上。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地球表面的不均衡分布所引起的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导致各气候型普遍具有按纬度更替的趋向,这是世界气候分布的基本规律——纬向地带性。另一方面,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因素,又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气候的纬向地带性,使在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条件引起的差异,这是世界气候分布的非纬向地带性。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幅世界气候型分布图式,就是它们对立统一的产物。

(一)、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按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寡,地球表面被分为五个基本气候带: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在各大陆的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东南部的一些群岛等,为赤道多雨气候(也称赤道雨林气候)分布地区,它以终年高温多雨为特征,没有季节变化,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年降水量在 2000 mm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在60 mm以上,多雷阵雨。湿热的气候对植物生长非常有利,树种繁多,茂密成层,四季常青。

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大致到南、北纬15°的地带,属热带干湿季气候(也称热带草原气候),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有大面积分布。这一气候类型的形成同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位移有密切关系。

以北半球为例,冬季阳光直射在南半球,这里处于东北信风带,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候干燥;夏季阳光直射在北半球,信风带相应北移,这里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吹来自赤道海面的西南风,降水显著增加。因此,气候有明显的干、温季之分,年降水量1000 mm左右;本带仍具有低纬地带高温的特色,但气温年较差已稍大于赤道多

雨气候。因受水分条件限制,树木渐稀,形成稀树草原景色,随着纬度升高,渐为草原取代。湿季时,生机旺盛,遍地生长稠密的高草和灌木,杂有稀疏乔木;干季来临,土壤干裂,草丛枯黄,树木落叶。

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以外,大致在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内部直到大陆西岸,平均位置约在南、北纬15°—30°间,属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也称热带荒漠气候),以非洲北部、西南亚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热带干旱气候分布地区常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所以气候的主要特征为炎热、干燥。气温相当高,世界的“热极”(利比亚阿济济亚绝对最高气温58°)就出现在该气候类型区,但昼热夜凉,气温的日较差特别大。降水极为

稀少,一年不足 200 mm,且变率极大,甚至连续多年无雨,一年的降水往往集中在几次阵性暴雨中;加以终年万里无云,日照强烈,蒸发旺盛,更加剧了气候的干燥。热带半干旱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有一个短暂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 500 mm,它分布于热带干旱气候区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前者短暂雨季出现在夏季,其成因与热带干湿季气候相似;后者短暂雨季出现在冬季,气温不如前者高,其成因与亚热带夏干气候类同。

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格陵兰、北冰洋诸岛和南极大陆,属极地冰原气候。整个冬季处于永夜状态,夏半年虽是永昼,但阳光斜射,所得热量微弱,因而气温终年在冰点以下,在南极极点附近已观察到-94.5°的绝对最低气温,是世界“寒极”所在。地面为巨厚冰层覆盖,多凛冽风暴,植物难以生长。

冰原气候以南,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缘,延伸着一条极地长寒气候带(也称苔原气候)。它的特征是冬季酷寒漫长,夏季凉爽短暂,一年中只有2—3个月的月均温在冰点以上,但不超过10°,年降水量约 200—300 mm,以雪为主,地面有永冻层,只有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尚能生长。

紧接极地长寒气候带的是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带(也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约在50°—70°N间横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这里冬季仍然漫长严寒,但夏季已相当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高者可达18—20°,气温的年较差特别大;年降水量增至300—600 mm,以夏雨为多,因蒸发弱,相对湿度很高。在这样气候条件下,已适宜松、柏、杉一类针叶树的生长。

非洲轮廓较之世界其他大陆单一,地面起伏不大,而且主要位于低纬地区,所以气候纬向地带性体现,气候类型按纬度更替,排列近乎对称。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处于高纬,陆地宽广,气候纬向地带性也表现显明。各气候类型从北向南依次更替,特别是极地长寒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均呈带状分布,横贯大陆东西。

二、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海陆的分布以及由此引起的海陆间气温、气压、风向、降水等随季节的变化,产生了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基本差异,尤其是在中纬地区,同一气候带内可以明显区分出西岸、内陆、东岸三种不同类型的气候。海洋性气候主要特征为:冬暖夏凉,秋温高于春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小,一年中最冷月和最热月出现时间较迟(如北半球温带地区最冷月在2月,最热月在8月);湿度大,云雾多,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冬雨较多。大陆性气候的主要特征大致和海洋性气候相反:冬寒夏热,春温高于秋温,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大,一年中最冷月和最热月出现时间较早(如北半球温带地区最冷月在1月,最热月在7月);湿度小,云雾少,降水不多,且集中于夏季。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在世界各大陆的分布也呈现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凡受海洋气团影响的地区,就带有海洋性气候特点;凡受大陆气团影响的地区,就带有大陆性气候特点。因此,由海洋走向内陆,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则逐渐增强。但实际情况还要复杂一些,这特别体现在沿岸气候差异上。大陆东岸和西岸同是濒临海洋,气候却截然不同,有的具有大陆性,有的具有海洋性,还有的是海洋性与大陆性气候的混合型或过渡型。这主要由大气环流所引起的海风的向、背决定的,同时沿岸洋流性质、地形因素也产生很大影响。其次,就各纬度地带来说,如前所述,在低纬和高纬地带,尤其是在赤道多雨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分布范围内,冷与暖的矛盾处于比较稳定、有常的状态,因而气候的海洋性与大陆性对比不明显,东、西岸的气候差异也不大。而中纬地区,冷暖空气经常处于斗争转化状态,气温、降水等季节变化和非周期变化都十分明显,加以陆地面积特别宽广(北半球),因此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对比显著,大陆性气候尤为明显,大陆东、西岸气候有重大差异。在欧亚大陆西岸,40°N以上的地区,终年处在西风带,深受海洋气团影响,沿岸有暖流经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较多,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在山地迎风面可达 2000—3000 mm以上,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里植物生长茂盛,林木郁闭,遍布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在40°—30°N的地区,由于副热带高压带的季节位移,冬季处于西风带,盛行极地海洋气团,温和湿润;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炎热干燥;年降水量约750mm,70%以上集中于冬季。这是亚热带夏干气候(也称地中海式气候),它冬季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夏季具有大陆性气候特征,相应的植被类型为硬叶常绿乔木和各种灌木丛。在30°N以南的地区,终年处在信风带,东北风从大陆吹向海洋,气候极端干燥,沙漠直抵海边。这是一种沿岸型的热带干旱气候,它与同纬度内陆型热带干旱气候的差异在于沿岸因有寒流经过,所以夏季不那么炎热,年较差较小,雾日很多,相对湿度亦高,有时称其为热带多雾荒漠气候。以上几种气候类型,在地球上各大陆西岸的相应纬度内均有分布,并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热带干旱气候的次序更替,在高纬地带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相接,在低纬地带与热带干湿季气候相连。但由于地形影响,它们分布范围却有很大不同。例如在美洲大陆西部,巨大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南北纵贯,使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均成狭长的条带状分布,范围有限。亚欧大陆西部,地势平坦,海岸曲折,海风可以深入内陆,加之有地中海水体存在,所以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分布范围很广。在北非和澳大利亚西部也无巨大地形障壁,西岸热带干旱气候与内陆热带干旱气候连为一体。在欧亚大陆东岸,冬夏风向和洋流分布与同纬度西岸适成显明对照,因而气温、降水及其季节分配完全不同。40°N以北的地区,冬季因为大陆上有高压存在,吹西北和北风,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加以沿岸又有寒流经过,因此寒冷而干燥,气候具有大陆性;夏季,大陆上温度高气压低,可摄引海洋的东南风登陆,降水较多。由此可见大陆东部与同纬度西岸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地区有很大差异。40°—30°N的地区,风向、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同纬度的西部地区类似,但因地处亚热带纬度,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季凉而干,夏季热而湿,这也显然有别于同纬度西岸属亚热带夏干气候。30°N以南的地区,因地处信风带东岸位置,终年面迎海风,沿岸又有暖流经过,所以气温高,降水丰沛,季节分配较均匀,但以夏雨为多,具有低纬海洋性气候特征,与同纬度西岸属热带干旱气候恰好相反。

各大陆由于面积广狭不一,在大陆东岸海陆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有一定差异。亚欧大陆东部地处世界上最大陆地和最大海洋之间,海陆的热力差异特别大,在季节性高压和低压控制下,冬夏风向、风力、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显著,形成特殊的季风

全球气温具体数据

昨日(9日),国家测绘局向全世界公布了最新的珠穆朗玛峰高程数据:8844.43米。这一新数据与1975年公布的结果相比,降低了3.7米。

“岩升雪降”

“这并不能说明珠峰的高度在降低。”1975年珠峰高程测定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中科院院士陈俊勇昨日表示,过去30年来,珠峰地区在欧亚板块推动下,仍在以不固定的速率缓慢长高,但其冰雪层却在不断降低。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安宝晟研究员昨晚向《第一财经日报》证实,珠峰顶部自1966年以来一直在降低,但降低的主要是积雪的厚度。据观测,从1966年到1999年,珠峰顶部从8849.75米降低到8848.45米,总降低值1.3米;如果按年降低值算,1966年至1975年间,珠峰顶部的降低比较快,接近每年0.1米。1975年至1992年间,降低过程减弱,只有0.01米;而1992年至1998年间,降低过程又快速增大,接近0.1米;1998年到1999年,达到了0.13米。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得出的结论是,珠峰顶部在短期内降低如此剧烈,肯定不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只能从冰川对气候的响应去解释。实际上,从1992年开始的珠峰顶部急剧降低时期正好对应于气候急剧变暖时期。珠峰所在地定日县年平均气温,特别是冬季气温在近几十年内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定日从1971年至1992年,年平均气温增值在2.6摄氏度附近摆动,比1960年至1967年间平均提升了1.7摄氏度。从1993年开始年平均气温上升更为明显,1998年至2002年年平均气温增幅连续均在3.3摄氏度以上。

测量珠峰的意义

中国最早的登山队员之一、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富洲表示:“珠峰的高度变化及相关测量数据的变动对全球的影响不容忽视。”珠峰地区的地质变化会影响到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的变化,因此测量珠峰高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据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有关专家介绍,2004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批示同意国家测绘局提交的2005年重新测定珠峰高程的报告,珠峰高程复测在国家测绘局正式立项。此次测高,一方面为了展示国家实力特别是科技实力,另一方面,也是国土重要地理信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测绘局在“十五”计划中提出,将全力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建成覆盖我国陆地国土面积80%左右的1:5万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元数据库。“组织开展珠穆朗玛峰高程复测”被列为2005年的工作要点。

最精确可靠的数据

对于此次的测量结果,王富洲认为“是迄今为止最精确、最可靠的数据”。

2005年7月18日,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2005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项目验收评审会议。“会议上提出这次结果会不会被国际社会接受的问题。”王富洲说,专家们相信,多数人会认同这个测量结果,最多对具体的测算方法或手段提出质疑。

“但我相信,这个结果是可信的。”王富洲解释说,以往也有国外的科技人员测量珠峰,但技术手段不可能与这次相比。

据介绍,此次珠峰测量,共布测了30个点的青藏板块运动GPS监测网、32个点的珠峰GPS控制网,并结合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等手段精化该区域大地水准面,精确求定珠峰高程测量的起算点及6个交会点的高程值。5月22日峰顶觇标树立起来后,6个交会点通过经纬仪、激光测距仪等设备连续进行48小时测量。峰顶测量队员进行GPS高精度定位,雷达探测仪对觇标处冰雪层厚度进行测量。6月12日全部野外测量数据送抵西安国家测绘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随即开始了水准测量、GPS定位、三角测量、重力与大地水准面、雷达测深等数据处理和计算工作。同时国家测绘局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总参测绘局、武汉大学等专家对计算数据进行了全面的检测,确保了结果的准确性。

北极冰数量下降50%,巴西遭遇严重干旱,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是什么?

随着人类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也逐渐加重。现如今提起地球上的灾难,人们大多会想到全球变暖的加剧。但是在近些年中,各地极端天气却异常频发,特别是在今年,我国河南的洪水、美国的高温、俄罗斯的火灾、德国的洪水等,这些极端天气就像世界末日来临一般侵袭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并引起了巨大损失。

今年很多地方出现的极端天气都打破了历史记录,虽然四季有着很明显的温度变化,但是在今年的极端天气面前,气温的变化却异常频繁,就如同川剧变脸一样非常迅速。关于全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科学家对此进行了了解,最终发现问题主要还是与全球变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通过科学的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暖还会加剧,而且也导致了北半球地区出现了历史最高温。温度的加剧会导致冰川迅速融化,而从2020年九月开始,北极海冰的数量就急剧下降,甚至相比于之前已经减少了50%,可见全球变暖问题有多严重。并且在去年年初,寒冷的天气抵达了我国众多地方,而这也导致了冻伤情况的持续发生

提起暴风雪情况,今年二月份算是北半球寒潮普遍发生,首先,我国经历了最寒冷的冬天,而美国的暴风雪更是导致停水停电的发生。寒潮在三月份时还滞留在北美等很多地方,但是到了六月份,北美地区却遭受了近些年的最严重干旱和高温,甚至很多地方的人还因高温而猝死,而常年相对炎热的巴西也是遭到了近百年的最严重干旱。

到了七月份,我国河南等地区的暴雨情况也逐渐加剧,也导致了河南众多地方洪水频发,产生的经济损失更是高达数百亿,而有很多人也因洪水而受伤和丧命。除了我国,德国等地区的暴雨情况也很严重,算是千年一次的重大灾难。2021年才过了一半多点,但极端天气却不断频发,灾难也各种各样,这无疑让人们产生了恐慌。

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

极端天气虽然产生原因有很多,不过这与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对地球环境产生了巨大破坏,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加剧了全球变暖问题。关于地球极端天气的频繁产生,科学家也进行了分析,最终发现影响地球平衡的临界点已经因为温室效应而苏醒了9个,而全球的临界点却只有15个。

温度的升高导致冰川不断融化,甚至企鹅寻找食物也变得要多走数十公里。现如今地球的全球变暖问题依旧变得不可逆,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减缓全球变暖问题的加剧,让变暖问题迟点发生。人类虽然具备高智慧,成为了食物链的顶端,但在大自然面前却依旧渺小。就比如这次,当大自然发怒时,人类所面临的灾难将是严重且繁多的。

对于地球问题,并不是一个国家的责任,而是每一个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的共同责任。现如今灾难问题不断加剧,所以我们应该尽早做出对策并实行,这样才能保证人类文明能够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