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蓝色预警,南方多地降雪降温,你那里下雪了吗?

2.春节期间各种语言、行为上的规矩与禁忌以及形成的原因

3.南方珠三角的几座城市气候有什么差异,大家知道吗?

4.杭白菊种苗在什么日期之前要种下去?

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蓝色预警,南方多地降雪降温,你那里下雪了吗?

杭果花期要求什么天气种植_杭果花期要求什么天气

5日到7日,这场春雪持续影响我国南方地区及西北地区东部,涉及20余省区市,具有雨雪范围广、累计降雪量大、新增积雪深、降水相态复杂等特点。中央气象台曾持续发布暴雪蓝色预警。

7日是虎年开工第一天,也是本轮雨雪天气影响范围最广的一天,江南一带雨雪强度最强。湖南北部、湖北、安徽、江苏都是以降雪为主。其中,武汉、南京、合肥等地都已经达到暴雪量级。杭州、长沙雨雪混杂,24小时降水量都已经超过25毫米。

2月7日,游客在杭州西湖景区赏雪。新华社记者江汉 摄

具体来看,陕西中部、河南中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小到中雪;江苏、安徽、浙江西北部、湖北、湖南北部、贵州北部等地降雪、雨夹雪或雨转雪1毫米至10毫米,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浙江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15毫米至30毫米;浙江大部、江西东部和南部、福建、广东北部和东部等地出现中到大雨。

“与常年同期相比,此时南方地区雨雪相态复杂是正常现象。”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说,“大气低层暖湿气流发展东移,冷暖气流交汇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条件与动力条件较好,带来雨雪天气。”

南方地区的雨雪天气让春运返程与风雪做伴。部分列车晚点,一些高速公路入口临时封闭。融雪剂撒布机、铲雪车、平地机等除雪设备轮番上阵,除雪铲冰作业紧张进行。风雪夜里,身着“荧光绿”的高速交警保障千万人出行平安。

2月7日,合肥站工作人员在清扫道岔积雪。新华社记者周牧 摄

南方各地多举措应对春雪在交通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江苏南京,全市出动6万余人次、机械4000余台次上路扫雪;在安徽省金寨县,交通、供电等部门迅速启动恶劣天气应急预案,全力保障山区道路安全畅通和群众正常用电;在京杭大运河常州段,执法队员冒雪巡航,反复提醒船民注意雨雪天气航行和靠泊安全……

立春过后,地气回暖,正是为新一年备耕的好时候。南方地区的持续低温阴雨寡照让准备发芽的种子“紧张”起来。雨雪天气让南方地区日照明显偏少,部分地区土壤持续过湿,对小麦、蔬菜及经济林果等生长不利。局地较强降雪也可能造成设施大棚受损、坍塌,设施果蔬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

春节期间各种语言、行为上的规矩与禁忌以及形成的原因

1.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各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春节扫尘的由来

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人们喷刷房子、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古称“扫年”。

扫尘习俗起源于尧舜时代,从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中演变而来。到了唐宋时期,“扫年”之风盛行。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至今民间流行着“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谚语。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则传说,扫尘习俗是因通州(今南通)佃农为迎接玉帝的年粮而来。早先,这里的佃农一年忙到头,除纳粮交租外,所剩无几。他们祈求灶王爷在腊月二十四日上天奉本时多说好话,以便玉帝开恩,从天仓拨点恩赐,在除夕前降下年粮——米雪,让他们饱饱地吃顿团圆饭。为了迎接玉帝的恩赐,佃农们每年都在腊月二十八日前,将宅院里外打扫得清清爽爽,以迎接天赐年粮,这样年复一年,春节扫尘的民族风俗一代代延续流传下来。

春节守岁的由来

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饺子...... 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拜年的由来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

春节放爆竹的由来

放爆竹是我国人民春节时借以助兴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汉魏时期,南北朝风俗书《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据说古时,住在山区的人,常得寒热病(可能是今天的疟疾)。当时被认为是恶鬼作怪,于是为了一年平安无事,便在农历元旦时就用火燃烧竹子,发出巨大响声,把山鬼驱走,因最初的爆仗是烧竹子,故称“爆竹”。唐朝称“爆竿”。后亦称“爆仗”。火药发明后,爆竹采用硫磺做火药,外面裹有厚纸,并插上引线,用火燃放引线后,体积骤然扩大,结果把外面厚纸炸开,因而发出巨响。约在此时,放爆竹在消灾去邪的同时,亦有了庆祝之意。现放爆竹只有象征欢乐的意思了。

春节贴春联的由来

每逢春节,我国民间家家要贴春联。

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

贴门神的由来

以前,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买张门神贴在门上,一是表示吉庆,二是为了“避邪驱魔”。

关于门神的来历,战国时代的一部著作里有这样一个神话记载,东海度朔山中,有一棵盘曲3000 里的巨大的桃树,其枝伸向东北方的鬼门,所有的鬼怪来往皆从此出入。树下有二神,一名神荼,一名郁櫑,专门监视鬼的行为,发现哪个鬼胡作非为,便用草绳捆起来喂老虎吃。于是,人们就在两块桃板上,画上神荼和郁櫑的像。置以门侧,以御百鬼骚扰。这是传说中最早出现的门神形象。

经过历代演变,门神的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唐代的门神已不是神荼、郁櫑,而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敬德。相传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因恶梦而生病,半夜三更时分,常听到鬼叫。这事被大臣们知道后,就推荐开国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全副披挂,在门外彻夜守卫。没出几夜,太宗的病果然好了。尔后,他就命画工画了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像,贴在门上,借以镇邪避祟。这个作法,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后来,门神又不断增加了新的内容。人们把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像(也有其他圣贤的像)贴在前门迎客,把传说中的捉鬼能手钟馗的画像悬于后门上赶鬼,自以为前后把得紧,野鬼钻不进了。

除夕不杀鸡的由来

旧时,在浙江舟山过年不许杀鸡,这就很奇怪了。因为在过年这样的喜庆日子里,中国人都要大摆筵席,而筵席上往往离不开鸡。为什么舟山会流传下这么一个习俗呢?

据说明朝未年,鲁王逃到了舟山,辅佐鲁王的是舟山人张名振。张名振是东海抗清名将,屡次击败清军。1651 年的除夕,清兵趁张名振率兵远出作战之机突袭定海城,清军逢人便杀,他们相约,一直杀到鸡叫为止。他们杀了舟山百姓1.8 万人,最后只剩下六户人家六个姓。当清军杀到刘家岙时,忽然听到了公鸡的叫声便停止了。正是由于这一声鸡叫,才救了舟山的这最后六户人家,舟山人才得以繁衍下来。从此,为了纪念公鸡的恩德,舟山除夕不杀鸡的风俗就流传下来。

过年吃年糕的由来

过年吃年糕的习俗,据传从周代开始,已有3000 多年的历史。由于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所以后世过年吃年糕,就含有祝贺五谷丰登的意思了。吃年糕还有取“年高”长寿之意。在江浙一带,至今流传着一则年糕的故事。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刎而死。传说伍子胥死前嘱咐亲信:“我死之后,如果国家有难,民众缺粮,你们到象门城墙挖地三尺,可以得到食粮。”伍子胥死后,越王勾践闻知,认为吴国失去主将,就进攻吴国雪耻。夫差连吃败伏,京城被困,城中粮尽援绝,军民纷纷饿死。这时,伍子胥的亲信按他生前嘱咐,去象门挖地三尺,果然挖到可以充饥的 “城砖”。原来这是当年伍子胥暗地设下的“屯粮防急”之计,他在象门一带用的城砖,全部是用江米粉蒸制后压成的,这类江米砖十分坚韧,既可以作砖砌墙,必要时又可充饥。从此以后,每逢过年,当地家家户户都要蒸制象城砖样的江米年糕,以奉祀伍子胥的功绩。因为是在过年时制作的食品,就把它叫作年糕,沿袭至今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SAY:过春节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压岁钱啦!民间传说,孩子们可用压岁钱抵制

春节舞龙

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 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他们就会舞起狮子,耍起龙灯,呈现出一片浓浓的东方气概。

SAY :只可惜现在很少有地方还拥有舞龙这么好的风俗了~~

倒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吃年糕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咬春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2.中国人在过春节时有诸多禁忌,主要为了保平安,在来年事事顺心,万事如意。由初一至初十的禁忌有:

初一: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鸡辟邪祈福(鸡谐音吉ji) 。

初二:,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初四:猪日,祭财神。

初五:牛日,"破五",可打破诸多禁忌:"送穷五"初一至初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财气,初 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送穷出门。

初六: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店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 。

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叫石不动,甚至烧香祭拜石具

南方珠三角的几座城市气候有什么差异,大家知道吗?

就谈谈这三个地方为啥离得挺近,但是差别还是挺大的呢?纬度不同:

虽说南京上海杭州在纬度上基本上是各差1°,但是这小小的差别有时也会产生大的影响。俗语言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可见位置的不同,在气候上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一、在不考虑其他要素,只考虑温度与辐射之间的关系的情况下,我们不妨这样分析:从我们日常的经验上来看,也是北方更冷一些。虽说只有1°的区别,但是气候条件是一个日积月累

的过程,正是这一度的区别,千百年来不断改变着这三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地形不同:

地形也是形成不同气候特点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长江中下游 地区多平原和丘陵,这三个地方

的地形差异不大。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还挺有意思的。

南京三面是山一面是水,上海近海,而杭州低平而多水。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形特点,虽然总体

来说比较相近,在微小尺度的气象条件上看,这三地各不相同。污染物凝结核的扩散条件,

水汽的蒸发量,风的阻碍,下垫面的不同,这都会对局地的气候造成影响。城市下垫面不同:

近些年来,不少气象工作者在研究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正是改革开放 以来发

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城市下垫面的变化可以说是几年一变样。?

二、这三个城市,尤其是上海,下垫面均以城市为主。三个城市的绿化不同,城市区县建筑分布不同,

下垫面的粗糙程度也不同。这都是影响城市微气象的重要因素。

城市下垫面的不同,加之三地地形的不同,也对三地的气候不同起到了贡献。

最后,答主想提醒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气候”和“天气”综合在一起比较。这也是

难免的,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天气”的切身感受比较直观。比如2015年,冬季的全国平均气

温无意识一个暖冬,但是由于霸王寒潮的来袭,大部分人心目中的这个冬天都是寒冷的。

同样,宁、沪、杭三地之间的所谓的气候差异,有时其实只是因为处于某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部位,而使三地有不同的表现。

研究气候状态,至少需要使用30年的累积气象资料进行研究。

但是,我认为题主所说的这三地的气候不同是确实存在的。总体来说,三地的气候是相近的,但是

每个城市又有自己的微气候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大牛来揭示这一切的奥秘!

三、最好的季节,大致从八月中旬到12月中旬,都可以说是秋天 ,雨水不多,蚊虫也少,真是秋高气

爽。

南京上海气候差别最大的是夏天,阳历的六月中旬开始经过七月到八月上旬这段时间。南京的夏天

真是火炉,他的热是那种非常稳定的热,白天36,晚上33,晴天的时候万里无云,没有一点风,让

你无处可逃,空气就像静止了一样。

上海不同,夏天白天也会很高温,但无论白天多少温度,晚上就会刮东风,学过地理就知道,因为

水的比热高,所以夏天海洋温度要低于陆地温度,到了晚上,海洋上的气压就会高于陆地,海风就会从海上向陆地吹,所以上海夏天只要是晴天,每天晚上都会刮东风,温度会下降很多,昼夜温差

比较大,比如白天36,晚上只有30度左右了,特别适合在东西走向的大街上逛街,南京路啊,淮海

路啊之类的。

晚风习习,特别舒服。我在南京活了18年(土生土长南京人),杭州呆了快10年,我个人观点:在南京的时候觉得南京不

是人呆的,气候太差,夏天热的个要死,冬天又冷死。结果来了杭州上学以后回南京感觉,哎呀南

京的天气怎么这么好啊,过得真舒服。不吹,不黑。首先柚子树南京能种,南京郊区很多农村都会有一两颗柚子树,但是一般作为观赏的,果实不好吃。?

四、南京虽然位于温润的江南地区,但是南京的气候不太好。春天4-5月冷热变化大,有时候前一天还

穿短袖,第二天降温就得厚外套,穿衣服很不方便,容易感冒。6月入夏后,江南地区漫长的梅雨让

人崩溃,南京每年这时候都会下几场看海的暴雨,全城划船那种,内衣一个礼拜干不了的季节。进

入三伏天,南京的盛夏能把人热死,几乎每天超过35度,一出门就一身汗,早起就出汗,晚上还有

30度以上,夜跑都困难。9月天气逐渐转凉,10月应该算是南京气候最好的时候,前提不要有绵绵

秋雨。11月后南京入冬,非常可怕的冬天,经常零下好几度,没暖气,1月会有两三场大雪,那时

候可以欣赏一下雪中金陵。

上海杭州南京的温差夏天不是很大,但冬天南京的气温最低,上海又比杭州低,杭州最高。尽管这

样三地温差也不是很大,大约都相差2度左右,比如南京2度上海4度杭州6度,大约就是这个规模。

归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按行星风系的气候分带,这里属副热带高压带 操控的干旱区,但因为海陆差

异及青藏高原隆起所导致的温压场的改动,季风环流改动了近地上层行星风系的环流体系,变干旱

的大陆性气候为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变干旱的荒漠景象为湿润的常绿阔叶林景象。再通过几千

年的人为效果,使本区成为我国人口密布、经济发达的区域。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按行星风系的气候分带,这儿属副热带高压带操控的干旱区,但因为海陆差异及青藏高原拱起所导致的温压场的改动,季风环流改动了近地上层行星风系的环流系统变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变干旱的荒漠景象为湿润的常绿阔叶林景象。再通过几千年的人为效果,使本区成为我国人口密布经济兴旺的区域。 本区气候的首要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清楚降水充足,时节分配比较均匀。

杭白菊种苗在什么日期之前要种下去?

杭白菊亦名小汤黄、小白菊,为桐乡地区的特产。它与安徽的滁菊、亳菊,河南的怀菊,都是中国驰名的茶用菊。杭菊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杭白贡菊”一向与“龙井名茶”并提。古时曾作贡品。

[生活习性](是可以在大连种植的)

1.温度:耐寒,不耐高温,生长适温为15℃至25℃,花坛露地栽培-5℃以上能安全越冬,-5℃以下长时间低温,叶片受冻,干枯变黄,当温度升高后仍能萌叶,孕蕾开花。

2.土壤:小白菊适应性强,不择土壤,但以种植在疏松、肥沃、湿润的壤土或砂质壤土中生长最佳。

3.水分:平时培养土保持湿润,切忌长期过湿,造成烂根,影响生长发育。

4.施肥:生长期内每半个月施一次氮、磷、钾复合肥,比例为2∶1∶2。

5.光照:小白菊喜阳光充足,光照不足开花不良。

6.发芽适度: 15-23 ℃;生长适度:20-35 ℃。

7.播种期: 1-3月;开花期 : 5-7 月。

8.种子细子7-10发芽;叶4 片可移栽,株距20公分。

[种植]

一、品种选择

选用、推广生长较好、品味较佳的迟小洋菊、早小洋菊两个品种,压缩大洋菊,淘汰品质较差的异种大白菊,以保持杭白菊地道品质、提高杭白菊整体质量,作种苗床的田块在上年生长期及花期要进行选种和提纯复壮,清除杂株。

二、 培育壮苗

1、苗地选择:选择土壤肥力较好、地势高燥、菊花生长好、病虫害少的田块留种,并做好清除杂草和安全越冬。

2、培育壮苗:苗床开春后施人粪尿200公斤、草木灰100公斤,周边开好排水沟,择期移栽,春天一般生长速度快,植株木质化程度低,不易成活,因此要选择阴雨天后或雨前定植,以提高成活率。

3、壮苗选择:移栽时选择生长良好、无病虫害、单株高12~25厘米、茎粗壮、根系发达的菊苗。

三、 大田管理

1、实行轮作:由于老区土壤较实,一般每两年进行轮作,原地连作,须改畦深翻,忌原畦重茬;最好选择水旱轮作,有利于减轻病害。

2、底肥及大田整理:栽植前应先对大田翻耕一次,并结合整地施入底肥。视田块肥力,每亩施有机肥1000-1500公斤,作畦宽1.2米,沟宽0.3米,畦面呈龟背形。

3、定植时间与密度:

杭白菊定植时间一般在4月上中旬,最迟不超过5月上旬。定植密度根据耕作制度和栽种时期而定,一般每亩苗数在3500-5000株之间。种植偏迟的田块适当提高密度,如有间作物,间作物须保证在7月中旬前收获。

栽植方式:可采用穴栽或开定植沟栽种,密度为1.2米×20—30厘米,每穴2株,种植深度10—15cm,栽在每畦中间,穴施磷肥50公斤/亩;定植推迟,植株偏大,定植时可适当斜栽,植后须浇足定根水,遇干旱则须浇水抗旱,以确保成活率。

4、种植模式:主要以水旱轮作和旱地套作二种方式,水旱轮作可减轻病害,获得优质高产;菊花生育期限长达8个月,前期生长慢,农民多以间套作为主,桑(果)园套作、烟菊套作、菊豆套作(豇豆、大豆)、菊菜套作等,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间套作作物一般7月中旬前清理完毕,并及时压条和肥水管理,确保菊苗后期正常生长,管理得当对菊花产量、质量影响不大。

5、压条:菊花压条分1—2次进行,第一次在移栽后一个月左右,当苗高30-50厘米时可进行,此时菊苗木质化程度低,茎杆软易分播均匀。压条前,须除草松土,松土深度,在菊苗行两边施一次生物有机肥或羊栏肥1000公斤,压条时把枝条向两边分揿倒在地,每隔10厘米左右压上泥块,保证枝条充分与松土接触,有利菊苗节节生根和节部侧枝生长。待新侧枝长到20厘米左右,进行第二次压条,这时压条的方向由密处压向稀处,使菊苗生长趋于平衡,最迟在7月底前结束。

6、摘心(打顶):菊苗摘心可促进菊苗分枝和菊枝间生长的平衡,防止倒伏。摘心时间在压条后,当新稍长到10—15cm时摘心,兼顾新枝高度与全园平衡,使其下部枝芽均衡生长,花期整齐。生产上视长势,一般分1—2次进行,多数农户采用一次摘心,摘心在6—8月份进行,使菊苗分枝数达每亩12万株左右。摘心须在8月底结束,过迟影响菊花后期生长,菊苗再次分枝力弱,花蕾小,开花推迟,且易受早霜危害。

四、 肥水管理

1、防涝抗旱:

杭白菊是旱地作物,对水反应敏感,怕涝怕旱,特别是春雨及梅雨天气影响,如沟渠不畅造成田块积水,容易出现沤根现象,基部叶早衰甚至全株死亡。因此,需做好开沟作畦(特别是低洼田块),做到排灌畅通,以改善通气条件,减少病源菌感染;夏、秋季如遇长期干旱,出现菊苗失水萎缩,要及时沟灌抗旱,促使正常生长。

2、合理施肥:

大田施肥原则:重施基肥,轻施苗肥,追施分枝肥,重施蕾肥。前期以有机肥、农家肥为主,后期则以速效肥料为主。主要有以下几次肥:

(1)基肥:栽种前结合整地翻耕时施入或开沟条施每亩用有机肥1000—1500公斤,有机肥种类主要有:人粪尿、羊栏肥、鸭粪等,并配施磷肥50公斤。

(2)活苗肥:栽种活棵后用人粪尿50—100公斤,兑水浇施,促使发棵。

(3) 压条肥:压条前在菊苗行两边铺施羊肥每亩1000公斤、尿素10—15公斤,并用松土覆盖后压条。

(4)分枝肥:8月份在每次摘心后施入,每次用人粪尿100—150公斤兑水浇施或施复合肥10公斤。

(5)蕾肥:9月上、中旬是菊花现蕾期,这时进入生长盛期及生殖生长期,需肥量大,施用尿素或进口复合肥15—20 公斤,促使花蕾增多、增大,开花整齐,可视生长状况施1—2次。

五、 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杭白菊病害主要为叶枯病为主,发病时期为6—9月。防治方法:注意做好轮作、合理密度和排水降湿,药剂防治可用50%多菌灵5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或5%井岗霉素100倍防治。

2、虫害防治:

菊苗虫害主要有蚜虫、夜蛾类及蝗虫,可用高效低毒类农药进行防治,并在收获前15天停用农药。严禁使用氧乐果、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同时根据预测预报掌握防治适期。

蚜虫:多在9月上旬至10月发生,2%以上叶、花蕾有蚜虫为防治适期,视蚜虫发生情况,每7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一般用10%吡虫啉1000—1500倍。

夜蛾类:主要有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等,8月底开始为害,一般每7天防治1次,连续2—3次,可用5%抑太保1500倍或10%安打3000倍防治。(该类药物对蚕桑特别敏感,须进 行隔离防治,并要求专用药水桶,

过后用洗涤剂清洗干净);在桑菊混栽区建议使用50%辛硫磷800—1000倍或20%灭多威1500倍防治。

六、 及时做好护栏,防止倒伏

七、 采收

按加工、用途不同,采用不同的采摘标准:用作胎菊的在花蕾充分膨大,花瓣刚冲破包衣但未伸展为标准;一般饮用菊在花芯散开20—50%为标准;药用以花芯散开50—70%为标准,做到分批、分级采收,一般3次。如遇低温早霜,要及时用稻草或遮阴网覆盖,采后须及时出售鲜花或自行加工。

1、采花

11月上旬(立冬后)开始采花,开采至花季结束,只有10天左右时间。第一次采摘的已开放成熟的花朵为头轮花,品质好;隔3~5天后,在采二轮花,品质稍次于头轮花。采花应一朵一朵地采,切忌捋采,勿采散花瓣,也不能带花蔕和碎叶。

2、蒸青

采回的鲜花应在竹匾内摊放20h左右,使鲜花散失部分水分,产生轻度萎凋,第二天开始蒸青。

蒸青所需工具:铁锅1只,直径约66cm;加高的锅盖1只,盖高不低于50cm;木三角架1只,高度约55cm,分成5格;竹筛10只,直径约 35cm,高5~6cm。

3、装花蒸花

锅内放入约5k,用大火烧开,每次蒸花5筛,每筛内装入轻度萎凋的菊花约400g,把5只装花的筛子,分别放在这蒸架的格子内,盖上锅盖,大火烧水,蒸5min左右,揭开锅盖,移出蒸筛,被蒸透的花朵已粘结成饼状,把它倒在室外帘子上逐步晒干。若与连续雨天,只好用烘笼炭火烘干,但产品香气低、质量差,还带有木炭异味。成品化的含水率为12% 2%,晒得太干则花瓣易断碎;感度不足,水分含量近18%时,存放数天后则会产生黑霉烂心,成为残次品。

1.干燥

花中所含的芳香油都是低沸点化合物,掌握干燥的最高温度为50℃,若提高烘干温度,花香愈来愈低,当烘温达到70℃时,花香挥发耗尽,被烘的菊花已变成无饮用价值的花渣。而鲜花含水率大于80%,经蒸青后含水率90%,如此高的含水率,用50℃烘干是不现实的。因此,杭白菊干燥还得靠天——太阳晒干。

2.采用新技术

鲜花用微波杀青,杀青后再晒干,香气好,花朵不粘连,外形较好看。但一台15kw的微波机,每小时只能杀青10kg鲜花,制作成本高,花农不易接受。若用滚筒或锅式杀青,则花瓣随着花蕊卷缩成像黄豆一样的颗粒。 如用制争清茶的蒸青机杀青,则蒸后花朵粘结成团,晒干也是很大问题;如用制砖茶的烘房烘干,操作烦琐,还不如晒干来得简单方便。总之,杭白菊的机械化制作是当前值得研究的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