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季庐山旅游的注意事项

2.黄山市有哪些好玩的景区?

3.关于黄河的任何资料

4.2021年成都第一场雪来了,南方人看到雪花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5.黄山旅游的攻略

冬季庐山旅游的注意事项

汪清天气预报查询一周15天_汪清天桥岭天气预报

 庐山冬季是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吸引着外地游客的目光。但是严寒的气候却是很多人望而却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冬季庐山旅游的注意事项,欢迎参考~

 冬季庐山旅游的注意事项

 1、雪天并非每天都有,来时注意天气预报,拨打景区咨询电话,询问景区天气情况。

 2、庐山冬天气温约在0摄氏度以下,服装以轻便、舒适、运动、保暖为主。应备羽绒服、羊毛衣、羊毛裤、帽子、手套、围脖等,室内室外气温相差很大,应该及时的调整,进入室内把应把衣帽脱下!

 3、雨雪过后,路面湿滑,很容易摔倒造成骨折和外伤,所以鞋子防滑处理很重要,建议在山下购买钉子鞋,套在鞋底下,这样可以防滑,像小孩、老人最好有人在身边照顾。

 4、在户外活动时,如身体某部位感觉寒冷,一定要活动、活活血、如产生冻伤、冻裂或手脚无感觉到情况下,不能用热水烫,应用学戳。

 5、庐山山顶取水非常困难,宾馆洗澡的热水是限时供应,请注意宾馆供水洗澡的时间;

 6、每次下车时应注意脚下是否有水或冰,要注意安全,冬季路滑。走路应该以小心,膝盖微弯曲,重心向前倾,这样不会摔倒!!这样摔倒后不会伤及脑部。

 7、冬季寒冷,出门旅游要备感冒药和常用药!!用餐口味南北各地有别,如方便可带些本地的小吃或开胃菜;

 8、在冰滑的路面上行走时的要领:A走路不要抬起脚,一蹭一挪跌不倒!B磨磨蹭蹭,安全稳定!C双手不插衣、裤袋,跌倒也不出意外!

 9、拍照时不能“倒行逆施”,防止拌倒出意外。

 10、由于外套要不断地穿上、脱下,放来放去,所以外套的衣袋里不能存放身份证、信用卡、钱包、重要票据和手机等贵重物品,这些物品应放进不离身的腰包或旅行马甲的口袋里。

 11、庐山交通部门为了确保安全,特别规定旅游车在22:00到早6点之间不允许上山,请组团社在安排行程时要注意;

 12、在庐山旅游,要注意一切消费和活动要遵纪守法小心上当,有什么不清楚的可咨询导游或相关机构!

 总而言之,冬季来庐山的朋友都应该处处留意,安全第一,健康才是幸福。

 冬季庐山旅游攻略

 一、庐山简介: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

 二、旅游交通:

 庐山旅游交通十分方便,航空、水运、铁路、公路已形成庐山的立体交通网络。

 航空:南昌、九江庐山机场,每天均有航班往返与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昆明、青岛、厦门、海口、汕头、温州、珠海、福州、济南、武汉、西安等大中城市。航空、铁路售票均已全国电脑联网,可预售全国各地飞机、火车票。

 水运:长江沿线每天有近二十个班轮停靠九江。

 铁路:可自京九线、武九线及武汕线抵九江或庐山站。

 市内交通:到庐山旅游一般要取道九江。九江客运码头旁有去庐山的中巴,甘棠湖烟水亭附近也有“庐山一日游”中巴。而且九江地处黄金水道——长江中下游,是京九铁路与万里长江唯一的交点城市,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三、旅游路线

 庐山山南一日游:观音桥——白鹿洞——秀峰庐山山南二日游,

 路线一:观音桥——白鹿洞——秀峰。

 路线二:三叠泉——碧龙潭——温泉

 1、五日游旅游线路

 路线一 :北山公路—北山园门—小天池—望江亭—花径—如琴湖—天桥—锦绣谷—仙人洞—大天池—龙首岩—悬索桥—铁船峰

 路线二 :含鄱口—大口—植物园—五老峰—三叠泉

 路线三 :芦林湖—回龙路—黄龙寺—三宝树—黄龙潭—乌龙潭—电站大坝—石门涧

 路线三 :博物馆—会址—东谷名人别墅—美庐—周恩来纪念室—牯岭街

 路线四:太乙峰—九奇峰—仰天坪—汉阳峰—观音桥—秀峰—白鹿洞—天沐温泉

 2、四日游旅游线路

 路线一:与五日游同

 路线二:含鄱口—大口—植物园—五老峰—三叠泉

 路线三:电站大坝—乌龙潭—黄龙潭—三宝树—黄龙寺—回龙路—芦林湖—太乙峰—九奇峰—观音桥

 路线四:博物馆—会址—东谷名人别墅—美庐别墅—周恩来纪念室—牯岭街

 3、三日游旅游线路

 路线一: 与四日游相同

 路线二: 含鄱口—大口—植物园—五老峰—三叠泉—观音桥

 路线三:牯岭街—周恩来纪念室—美庐—东谷名人别墅—博物馆—芦林湖—回龙路—黄龙寺—三宝树—黄龙潭—乌龙潭—电站大坝

 4、二日游旅游线路

 路线一: 北山公路—北山园门—小天池—望江亭—花径—如琴湖—天桥—锦绣谷—仙人洞—大天池—芦林湖—会址—东谷名人别墅—美庐—周恩来纪念室—牯岭街

 路线二: 含鄱口—大口—植物园—五老峰—三叠泉——观音桥

 5、一日游旅游线路

 路线一:北山公路—北山园门—小天池—望江亭—花径—如琴湖—天桥—锦绣谷—仙人洞—芦林湖—博物馆—会址—东谷名人别墅—美庐—周恩来纪念室—牯岭街

 路线二:南山公路—南山园门—含鄱口—植物园—芦林湖—回龙路—黄龙寺—三宝树—黄龙潭—乌龙潭—电站大坝—悬索桥—石门涧—龙首岩—大天池

 路线三:含鄱口—植物园—五老峰—三叠泉—博物馆—会址—美庐—周恩来纪念室—牯岭街

 吃

 1、 庐山特色餐—庐山三石宴。所谓三石即为庐山石鱼(庐山山上溪流中小鱼,因穿梭于石缝之间而得名),庐山石鸡(蛙科一种,味美肉厚),庐山石耳(与黑木耳同科,营养价值高)。庐山大部分餐馆均有三石宴,但口味及食材的正宗有待商榷,需要注意。

 2、 庐山大部分生活物资均用从山下运输上山,因而山上物资较贵,游客在山上用餐时,同样菜品相应要高30%左右。

 3、 庐山的土豆堪称一绝,很多山下百姓都慕名上山购买山上土豆。土豆比山下要小一些,但是烹饪菜肴,色香味定能让您流连忘返。

 4、 庐山山上牯岭镇,每到夜幕降临,大小夜宵排挡摊位成为热闹的场景。山珍野味、传统菜品,卤菜烧烤应有尽有。价格相对公道,并不会出现宰客欺客现象。

 住

 1、 庐山,因全年有超过200天是云雾天气,湿度较大。因此庐山宾馆房间内不同程度会出现霉斑,有一定霉味。因为庐山山上宾馆每年到了冬季,基本都会停业整修。所以游客在住宿时,遇见以上情况,属于正常现象。

 2、 庐山住宿时,因多带换洗衣物。前一天洗完的衣物,第二天一般很难干。住宿的床单被套都有一种湿湿的感觉,并不是没有晾晒干,因为湿度大。

 3、 庐山为山区,蚊虫较多。在住宿前,最好开窗通风,如有条件,可适当喷些驱虫喷剂。

 4、 庐山因温度比山下要底7度左右,因此山上住宿是不含空调费的,入住前请一定要咨询清楚。一般含空调费另外加房费20—30元/间。

 5、 有些住宿的宾馆,还是老式的锅炉烧水。因此有热水提供时间段,一般是晚7点——9点。因此游客入住前要询问清楚。

 6、 庐山绝大部分宾馆不含一次性洗漱用品,有的甚至连毛巾浴巾也没有,因此上山游客须带齐用品。

 行

 1、旅游路线——

 A、从九江方向上山多为湖北方向,安徽及长江以北等游客。交通工具一般为自驾车或火车。则经九江荷花垄至九威大道,车行越20分钟左右,达到庐山北山园门。

 B、从南昌方向到庐山游客,在高速通远出口处下高速,即达到庐山南山园门。

 C、经过火车达到九江的游客,下火车后,乘公交车或出租车至九江长运汽车站,有直达庐山巴士车。注:九江火车站至九江长途汽车站车程大概3公里不到。九江出租车6元起步,1.5元/公里。

 2、庐山山上景点之间游览,必须乘坐庐山观光车,私家车及出租车不允许达到景区。观光车乘坐方式与公交车类似。也是在站台候车,站台下车。

 3、庐山出租车一般是不打表的,上车10元—15元起步。晚上超过十点后上车15元—20元起步.

 4、庐山上山为盘山公路,山底到山上大概有400多个弯道。因此上山的游客不易吃的太饱,晕车的朋友尽量坐前排,准备好塑料袋。庐山盘山公路全长23公里,大概车行1小时左右。

 旅游景点

 1、庐山旅游景点大致可分为自然景点和人文景点两大块。自然景点具有代表性的有:如琴湖,锦绣谷,仙人洞,花径,三宝树,黄龙潭,含鄱口,五老峰等。人文景点具有代表性的有:庐山别墅群,庐山会议旧址等。

 2、庐山旅游,建议游玩两天,才能大致游览庐山代表性景点。除了自然景点和人文景点之外,《庐山恋》这部**也值得推荐给大家。这部**一直保持的放映次数及放映时间的吉尼斯纪录。当然,**的可观赏性也很强

 3、除了看山,庐山的水也是别具一格的。三叠泉,如琴湖,大口瀑布,石门涧等景点内的水,绝对也会让您流连忘返。

 4、庐山的日出,有时间还是值得一看的。观看日出的最佳地点是含鄱口,朝阳从五老峰方向升起,远远看,美不胜收。

 购

 1、庐山云雾茶绝对是一大亮点。高海拔茶园,造就了庐山绝世好茶。

 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

 2、庐山的三石。石鱼,石鸡,石耳。是馈赠亲朋好友的好选择。

 3、庐山所销售的九江茶饼,酥糖,视为九江独有的特色食品。

 娱

 1、庐山场所很丰富,夜幕下,KTV,酒吧,咖啡屋,茶座等应有尽有。

 2、夜宵,排挡在山上临街比比皆是。

黄山市有哪些好玩的景区?

1.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部,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高达1810米,直冲云霄,为黄山三大峰中最险峻者。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天都峰为第四纪冰川形成的角锋。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级”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峰头远眺云山相连,江河一线,遥接大海,俯瞰群山,千峰竞秀,万水奔腾,美不胜收。

天都峰虽高不及黄山的主峰莲花峰,但其险峻程度则绝非莲花峰可比,百丈云梯几乎直上直下。天都峰是鸟瞰黄山壮丽全景的理想之处,因此人们说,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场空。古时候,天都峰无路可登,能够登上天都峰者寥寥,唐代释岛云,慕东国僧掷钵神异,来游黄山,成为有记载的登天都峰第一人。他曾在绝壁上留下《登天都峰》一诗:“盘空千万仞,险若上舟梯;迥入天都里,回看鸟道低。他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欲下前峰瞑,岩间宿锦鸡。”

天都峰,其脊如客至此无不战战兢兢,有“天都欲上路难通”感慨。民国二十六年(1937)建登峰梯道,长3里,有1564级台阶,194个石栏干和600米铁索,保障游人安全攀登绝顶。年于峰腰另辟新径至峰顶。站在峰头远眺,云山相接,江河一线,俯瞰群山,千峰竞秀,风光无比壮丽。古有诗赞曰:“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民谣云:“不到天都峰,白跑一场空。”意为此峰为游黄山必游之地。

天都峰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极”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数十人。室外有石,形如醉仙斜卧,名为“仙人把洞门”。另有石如桃,称为“天都仙桃”。峰顶有“登峰造极”等石刻。极目远望,云山相接;俯瞰群山,千峰竞秀。古诗有句:“任它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1965年5月,董必武题咏:“奇险天都著,遥观亦有缘;大雄无与并,苍浑莫之先。今有民谣:“不到天都峰,白跑一场空。”意为游黄山而不登天都,等于虚此一行。1983年,在半山寺上方,从天都峰腰另辟新径至天都峰顶,又增添了新的景点。

峰内有仙人把洞门、鲫鱼背、天桥、百丈云梯、松鼠跳天都、天上玉屏、童子拜观音、金鸡叫天门、二僧朝佛等景点。

2. 莲花峰 位于黄山中部,玉屏峰西南,东对天都峰,海拔高度1864米,是黄山最高峰,也是华东地区第三高峰。古人往往误指天都峰为黄山最高峰。峻峭高耸,气势雄伟,宛如初绽的莲花,故名。

宋咸淳四年(1268)吴龙翰、鲍云龙、宋复一三人,自带干粮,费时三天,登至峰顶。今有登峰盘道5里,相对高度110米。游人“叠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攀至峰顶。起步缓坡称“莲梗”,中间穿过四个石洞,古人称“莲孔”。峰壁有“真好造化”、“非人间也”、“名不虚传”、“天海奇观”等摩崖题刻。峰下有莲花洞、莲花源。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九月,徐霞客准确指出:莲花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即天都亦俯首矣。”明末清初画家石涛有诗:“壁立不知顶,崔嵬势接天。”此峰峻峭高耸,气势雄伟。主峰突出,小峰簇拥,宛如一朵初开新莲。峰上有飞龙、双龙等奇松和月池、香沙池等名胜。登上峰顶,如置身云霄,云天一色,江河一线,俱在远眺之中。

从莲花岭至莲花峰顶约1.5公里,这段路叫莲花梗,沿途有飞龙松、倒挂松等名松及黄山杜鹃。莲花峰绝顶处方园丈余,中间有香砂井,置身峰顶,遥望四方,千峰竞秀,万壑生烟,在万里晴空时,可东望天目山,西望庐山,北望九华山和长江。雨后,纵观八面云海,更为壮观。莲花峰顶还有一奇观,就是绝顶四周铁索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锁。它是年轻的情侣或夫妇携手相上的连心锁,以示永结同心。黄山连心锁不仅在高峰绝顶处,而且几乎所有的护栏铁链上都随处可见,不仅有两锁相扣、共锁于链的“同心锁”,还有大小不一、相互连结的“全家福锁”和家人专为孩子系的“长命锁”。更有趣的是,这里世界各国的锁都有,也许这也是中华文化诱人之处,黄山已经走向世界!

3.北海景区-  北海景区内有奇异的石笋砼和妙趣横生的“二仙下棋”、“丞相观棋”、“仙人进宝”、“十八罗汉朝南海”等奇景。有人说后山佳丽萃两海,即北海、西海。北海景区以峰为主体,汇集了石、松、坞、台、云等奇景,色彩变幻莫测,主要景观有光明顶、飞来石、排云亭、狮子峰、清凉台、散花坞、梦笔生花、始信峰、石笋矼、白鹅岭等。

光明顶,海拔高度1840米,黄山第二高峰。由于地势高旷平坦,故是黄山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地点之一。飞来石,位于光明顶西北方,此石高12米,宽8米,厚1.5至2.5米,重约360吨,形态奇特,如此巨石却被竖立在一块长约12~15米、宽8~10米的平坦岩石上,令人惊叹不已!

排云亭,位于飞来石以北,相距约1公里,这里是西海观赏黄山巧石最理想的地方,故有巧石陈列馆之称。

狮子峰位于北海宾馆对面。观赏北海景色的重要景点清凉台,就在狮子峰的山腰上,它是北海观日出云海的最佳处,故有黄山第一台之称。

始信峰,位于北海以东,相距约1公里。此峰三面临空,悬崖千丈壁立如削,峰顶奇松遍布,刻石满止,峰下沟壑深幽,风云变幻莫测,游人至此,终于“始信黄山天下奇”,故名始信峰。

黄山以“四绝”而名闻天下,奇松为“四绝”之首,它遍布黄山千峰万壑,但尤以始信峰的松最为独特,以黑虎松、卧龙松、麒麟松、龙爪松、连理松等最为著名。民谚有“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这些奇松的树龄均在400~500年,堪称黄山一绝。

个人认为北海景区为之最~

关于黄河的任何资料

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

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集水面积75.2万多平方公里,

黄河全长5464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

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各地自然景观差异很

大,尤其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十分严重。

黄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兰州以上大部分为半湿润区,兰州以下,西北部为干旱区,南部和东南部

为湿润区,其余为半干旱半湿润区。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春季蒙古高

压衰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上西伸,气温回升,降水增多;夏季大部分地区受西太平洋副热带

高压的影响,盛行偏南风,水汽丰沛,是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秋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衰退,

蒙古高压向南扩展,降水开始减少,但常发生连阴雨天气。气温的地区分布特点是由南向北、由东向西

逐渐降低。多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大于14℃,最低的地区小于-4℃。年极端最高气温为洛阳盆地44.2

℃,年极端最低气温为河源地区-53.0℃。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为

秦岭,局部达900毫米以上。年降水最多的站为泰山顶达1108.3毫米;年降水量少的地区为内蒙古杭锦后

旗、临河一带,在150毫米以下,年降水最少的站为内蒙古杭锦后旗的陕坝,只有138.4毫米。上游降雨

强度较小,历时较长,暴雨极少,日降水量很少超过50毫米;中下游降雨强度较大,历时较短,暴雨较

多。陕西、内蒙古交界处的乌审旗,1977年8月1日发生过一次特大暴雨,暴雨中心木多才当,10小时降

雨1400毫米(调查值),超过世界最高记录;三门峡至花园口间,1982年7月底至8月初的一次大暴雨,暴

雨中心宜阳县石 镇24小时降雨734.3毫米,也是黄河流域罕见的大暴雨。

由于气候和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黄河的水文情况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

特点:

第一,径流的时空变化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的比值,干流为2.5~3.5倍,支流为2.5~40.8倍。各地

区的年径流变差系数为0.11~0.53。多水区和少水区径流深相差140多倍。年径流系数最大为0.7,最小只

有0.01。

第二,汛期长、洪水次数多。一年中有伏、秋、凌、桃四个汛期,总历时长达10个月。伏、秋汛合

称为大汛,由降雨形成。其洪水来源有兰州以上、晋陕区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

和大汶河流域。上游洪水涨落比较缓慢,历时较长,兰州水文站一次洪水历时平均40天,最长可达66天

,最短22天;中游洪水涨落较快,尤其晋陕区间的洪水陡涨陡落,历时较短,干流龙门站洪水历时平均

46小时,最长80小时,最短20小时,连续洪水一般为3~6天,涨水平均8小时,最长30小时,最短2小时;

支流洪水更是来猛去速;下游干流洪水主要来自中游,其特点与来源有关,但又受高含沙量变动河床和

滩区建筑物的影响,往往使洪水演进规律发生异常变化。凌汛主要发生在宁夏、内蒙古和黄河下游两个

河段,均由冰塞、冰坝壅水形成。黄河下游的冰情变化极不稳定,约有十分之一的年份不封河,有的年

份则三封三开。60年代以来由于三门峡、刘家峡水库防凌运用,冰情有较大变化,凌灾有所减轻,但盐

锅峡水库至刘家峡河段于1961~1962年度,青铜峡水库上游于1967~1968年度,天桥水库上游河曲河段于

1981~1982年度都曾发生过严重冰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桃汛是宁夏、内蒙古河段开河时融冰水和河

槽蓄水下泄形成的冰凌洪水,流至下游正值桃花开放季节,洪峰不高,涨落较缓。1972年后为了下游灌

溉,三门峡水库调蓄桃汛水量,下游不再有桃汛洪峰。

第三,含沙量高并且水沙异源。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和中游三门峡以下水多沙少;黄河中游三门峡以

上水少沙多,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携带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支流窟野河温家川水文站最

大含沙量达1700公斤每立方米。干流陕县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形成了居世界首位的多沙河

流,由于河流含沙量高带来了特殊的产流、汇流、产沙和输沙规律,并造成河槽冲淤游荡,河床剧烈变

化,水位变化无常。

黄河水文工作是治黄的基础,是各项治黄工作的重要依据。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

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就以树木标志水位;殷代(公元前13~前11世纪)又开始有描述雨情和

占卜预测洪水的记载;战国时的慎到(公元前395~前315年)曾在黄河龙门流浮竹观察水流速度;秦代(公

元前221~前206年)建立了报雨制度;西汉后期(公元前77~前37年)创造了雨量筒,开始降雨的定量观测;

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对黄河泥沙进行过观测论述;隋朝(公元581~618年)设立“水则”观测水位;明

万历元年(1573年)开展了“塘汛”;到了清朝(1644~1911年)自兰州以下多处设立水志桩测报水情,

并在泺口观测过含沙量。黄河下游传递水情的手段也由快马改进为电话。

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的黄河水文工作已发展到采用近代科学技术方法。1912年设立了泰安雨量站。

1915年设立了支流大汶河南城子水文站。1919年至1933年又先后增设了黄河干流陕县、泺口、柳园口及

支流泾河张家山等水文站和支流渭河咸阳、交口镇、阳平关、泾河船头等水位站。1933年陕县发生了一

次大洪水,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造成了黄河下游的严重水灾,引起了国民政府对测报洪水的重视

,促进了黄河水文工作的发展。1937年黄河水文观测站点有增加,曾达到水文站(包括渠道站,下同)43

处,水位站29处,雨量站185处。后因战争影响,一大批测站停测,1939年只有水文站26处,水位站4处

,雨量站80处。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又恢复到水文站60处,水位站33处,雨量站73处。建国前夕

1949年尚有水文站44处,水位站48处,雨量站45处。民国时期还进行过部分水文资料整编,开展过水文

分析研究,随着通信技术的改进,报汛手段除电话外又设立了专用电台,但总的情况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站网稀疏,设备简陋,技术粗放,资料不系统。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黄河治理十分重视,在治黄工作的推动下,黄河水文工作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50年代。建国初期,黄委会统一了全河治理,确定了治理黄河的目的是“变害河为利河,上、中、

下三游统筹,干支流兼顾”的方针。黄河水文工作根据治黄要求,以为防洪服务为主进行恢复发展。

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

议》,治黄工作进入了由防洪过渡到治本的阶段。黄河水文工作除继续为防洪作好水文测报外,并为黄

河治理规划、工程建设、河道治理、引黄灌溉、水土保持等全面服务。50年代末期,在国民经济“大跃

进”的形势下,黄河水文工作也加快了建设步伐,在1958年和1959年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之后,

1960年又提出“开展全面服务,保证治黄重点,大力支援农业,洪水枯水泥沙并重,大中小河兼顾,基

本站、实验站并举,定位观测与调查研究结合”的方针,全面高速度地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建设过快、

战线过长、工作不切实际的现象。总的来说,50年代是一个大发展阶段,水文站网已初步形成,水文测

验已全面展开,测验规范己大力贯彻,实验观测分析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历年资料整编已全部刊印

出版,逐年资料整编体系也已建成,水文情报预报,已在防洪防凌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黄河水文工作

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0~70年代虽曾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后期又得到了恢复发展,稳步提

高。在这一阶段里,由于黄河干支流相继建成了15个大型水库,支流上也修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库,引黄

灌溉和水土保持面积不断扩大,使黄河水文自然变化规律受到了很大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治黄对水文

工作提出了完善站网,提高测验质量,算清水账、沙账,加强水文情报、预报,深入探讨水文变化规律

的要求。据此进行了调整发展站网,整顿加强设施,以土洋结合和开展协作的方法研究创造了适应黄河

特点的测验工具仪器,改进了技术,提高了水文测报质量,开展了气象预报和水质监测,增加了服务项

目,全面展开了实验研究和水文分析计算并开始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各项水文工作都获得了新的进展

进入80年代,遵照国家“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治黄工作确保防洪安全,合理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的精神,以改革为动力,以洪水测报为中心,研制、引进了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始建立自动

测报系统,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一、站网建设

水文站网是水文工作的战略部署,建国后即以全面控制洪水、径流、泥沙为原则,恢复旧站,建设

新站。1950年全河水文站即已恢复到民国时期的最高水平,1955年全河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已为

1949年的4.7倍、2.7倍、13.8倍。1956年编制了黄河流域水文站网规划,为科学合理地建设站网提供了

依据。1960年站网密度已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泥沙站网大大超过了一般河流。1960年以后,为了

适应黄河流域自然情况和治黄工作的新变化,又修订了四次站网规划,其中60~70年代三次,80年代一次

。60年代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曾不适当地撤销了一大批测站。到了70年代逐

渐恢复和发展并设立了一批小河站。1990年全河水文站网已有水文站451处(其中渠道站129处),水位站

60处,雨量站2357处。其中属黄委会系统的分别为139、35、763处。全河水文站每万平方公里4.28站,

为1949年每万平方公里0.52站的8.23倍。全河雨量站每万平方公里31.32站。水文站体制也由全部水文站

常年驻站观测,改为大部分支流站实行站队结合。随着水文站网的逐步完善,黄河流域的径流、泥沙、

洪水等各项水文因素的形成变化,已得到全面控制。

二、水文测验

(一)基本测验

测验工作是水文工作的基础。建国后,各项基本观测迅速全面展开。在测验设施方面,除了进行高

程和平面控制建设外,主要创建了适合各站特性的各种测验设施,用测船测验的水文站一般架设吊船缆

道,山溪性河流架设缆车(吊箱)缆道,断面较窄河床比较稳定,漂浮物较少的水文站架设流速仪缆道。

在洪水时用浮标测流的水文站都架设了浮标投放器。1987年全河已架设吊船缆道64处(其中黄委会系统37

处),缆车和流速仪缆道252处(其中黄委会系统94处)。黄委会系统除黄河下游河面特别宽,游荡多变的

夹河滩水文站外全部架设了缆道。兰州水文站还建成了半自动流速仪缆道,宁夏固原水文站架设了双刹

型电动独轮缆道。电动升降缆车己作为中国水文业务技术经验之一,列入世界气象组织推行的《水文业

务综合子计划》向各国推荐。少数使用机动船的站,则加大了马力,建立了机船组,提高了测洪能力。

河口水文实验站建造了黄河上最大的600匹马力40.15米长的浅海测量船。

在测验工具仪器方面,首先配齐了各站必需的测验和测量工具仪器,然后根据各站特点逐步改进提

高。雨量观测,由雨量筒改进为自记雨量计和遥测雨量计,1990年雨量自记程度全河已达46%,其中黄委

会系统达到60%。水位观测由直立固定水尺发展到活动水尺和各种适合测站特性的自记水位计、遥测水位

计,1987年水位自记程度全河已达20%,其中黄委会系统达到24%。测速仪器由一般流速仪改进为防沙防

草流速仪。测沙工具由直立式悬移质采样器改进为横式采样器,进而研制了同位素测沙仪。泥沙颗粒分

析仪器初期为筛分析、比重计、底漏管,于1960年改为粒径计,1980年发展为光电颗分仪。

测验规范是测验工作的法规,为了统一测验标准,提高测验质量,1951年黄委会首先制订了一个简

单的测验规定。1956年后认真贯彻了水利部颁发的《水文测站暂行规范》,并制订了补充要求,改进了

测验方法。在测流方面,对测流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过试验研究,不断改进提高。泥沙测验方面,建国一

开始就十分重视,除了各站一般泥沙测验外,还有部分站开展了精密泥沙测验。1956年按测验规范规定

改为输沙率测验。为了研究泥沙的形成、输移规律,1950年就开始在黄委会系统14个水文站上取样进行

颗粒分析,到了80年代全河已发展到124站,其中黄委会系统68站。黄委会系统颗粒分析室也由1950年的

1处增加到1980年的12处,后又调整为7处。

冰情是黄河上又一种复杂的水文现象,观测冰情的站1960年全河已达400处,其中黄委会系统181处

。为认真贯彻水文测验规范的规定,除一般冰情观测外,还开展了特殊冰情观测。

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不仅需要掌握水量还必须了解水质。1958年开展了天然水为主的水化学成分

测验。1972年开展了水质污染监测后,天然水化学成分测验与水质监测相结合。1975年建立了黄河水源

保护和水质监测系统,增加了水化学成分测验站,布设了大量的水质监测站点。分析方法除天然水化学

成分贯彻《水文测验试行规范》外,水质监测污染物分析均按特定的规范执行。80年代逐步引进了各种

先进的分析仪器,改进了分析技术,分析质量已达到国际标准。黄河水质状况经过调查和对监测资料分

析研究,基本搞清了黄河水质的主要水化学成分和矿化度分布情况。大量的数据和分析资料说明建国后

黄河水质污染日趋严重,1990年低于三类水质的河长,干流为34%,支流达59%。

水文调查是弥补水文定位观测不足的一项重要水文工作。自50年代初开始,黄委会就组织了多次黄

河干支流洪水调查,获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如黄河干流三门峡1843年的洪水,洪峰流量36000立方米每

秒;黑岗口1761年的洪水,洪峰流量30000立方米每秒;支流伊河龙门镇公元223年的洪水,洪峰流量

20000立方米每秒;沁河九女台1482年的洪水,洪峰流量14000立方米每秒等,都是大大超过实测资料的

罕见特大洪水。80年代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院将全河172个河段的调查洪水成果汇编成册,刊印出版。沿

黄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区)也将调查洪水资料汇编刊印。

由于测验工作不断充实,测洪能力不断加强,测流历时不断缩短,测验方法不断改进,测验精度不

断提高,水沙不平衡现象逐渐减少,散乱的水位流量关系逐渐变为较规律的曲线,为治黄提供了完善、

可靠的水沙、水质等资料。

(二)实验观测

为了掌握黄河的水沙特性,除了大量的基本水文测站外,还开展各项实验观测,探求水沙的形成变

化规律。

1953年首先在河口建立了前左水文实验站,进行黄河三角洲淤积延伸和尾闾摆动规律的观测研究。

1956年开始在上诠、三门峡和三盛公相继建立了大型水面蒸发站,研究了水库水面蒸发和一般蒸发器与

天然水面蒸发的关系,并为计算大范围陆面蒸发提供了资料。1957年在花园口游荡性河段建立了河床演

变测验队,进行了河床冲淤摆动变化规律的观测研究。在高村以下的自然弯曲河段和由人工控制、半人

工控制的弯曲河段建立了弯曲河道观测队,进行了弯曲河道变化规律的观测。1958年在陕北黄土高原地

区岔巴沟设立了子洲径流实验站,观测研究了黄土地区径流形成变化规律和水土保持的影响。同年又设

立了三门峡库区水文实验站,随着位山、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天桥、巴家嘴等大中型水利枢纽工

程的修建,都相继成立了实验站(队),开展了以库区泥沙运行规律为主的观测研究。累计建立实验站(队

)14个,测取了各种水文实验资料,撰写了大量的分析报告和专著,这些成果已在治黄规划、河道整治、

水库建设管理运用、河口治理等治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资料整编

建国初期,根据治黄规划的急需,1952~1956年对1953年前的全部黄河基本水文测验资料进行系统

的整编,于1956年刊印出版。在此基础上,确定自1954年的资料开始转向逐年整编,并建立了在站整编

、集中审查、复审汇编、刊印出版四个步骤和保证质量提高工效的制度。每年的测验资料一般隔年刊印

出版。整编方法除贯彻全国统一规定外,又结合黄河特点进行了补充1976年开始试行电子计算机整编,

年从国外引进了电子计算机,此后正式展开并开始筹备和建设水文资料数据库,以推动资料整编工

作的改革。

水文实验资料整编,自1960年整编三门峡库区实验资料开始,相继展开对各实验资料的整编,同时

还进行了小河站资料整编,并在整编资料基础上作了五次黄河流域水文特征值统计。在70年代初还进行

了黄河流域特征值的量算,将原用的黄河流域面积745000平方公里修改为752443平方公里,原用的河长

4845公里修改为5464公里。

截至1990年共整编刊印了各种水文资料368册,除提供水利部和黄委会有关单位使用外,还供应了

其他165个单位部门应用。

三、水文气象情报预报

情报工作。向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报汛的水情站网,在50年代,由1949年的11处增加到1959年的404

处。水情传递手段,一开始就采用了公用电报、电话和专用电台、电话相结合的通信网。水情拍报办法

,由简单的定时拍报,改进为分段次标准拍报。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水文情报系统。60年代,

水情站网曾一度大幅度下降。1970年开始回升,70年代末稳定在500处左右。鉴于淮河1975年8月大洪水

时水情信息不灵的教训,黄委会在三门峡以下建立专用无线通信网。自80年代初开始,在三门峡至花园

口间建立自动遥测系统。现在黄委会水情部门建立了雨、水情信息自动接收、处理、传输系统,大大提

高了水情传递时效。

水文预报。1951年开展了黄河下游的洪峰预报;1955年发展到黄河中下游干支流的降雨径流和洪水

过程预报;1959年又发展到上游,并全面开展了洪水、枯水、冰情,长期、中期、短期各种预报。60年

代末到70年代,采取协作的办法,加强预报技术的研究,并组织了一次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黄委会

的大协作,研究改进了黄河长期暴雨洪水预报。70年代末又组织了一次有关省(区)和流域水文、水利部

门的协作,研究建立了黄河下游洪水预报系统。1975年黄委会成立了气象组织,由全部依靠沿河气象部

门提供天气预报,改为自行开展天气预报,并与有关省气象台建立了汛前长期降水预报会商和汛期暴雨

联防,把天气预报与水文预报结合起来,增长了洪水预报的预见期。1982年后,逐步推广运用电子计算

机,并在三门峡至花园口间建立自动遥测联机实时洪水预报系统,改进了以三花间预报为重点的全部预

报方法,提高了预报精度。天气预报也建立了卫星云图,测雨雷达及各种气象信息自动接收处理系统,

并开始研究建立专家系统,改进预报方法,提高了预报准确率。黄河的水文、天气预报已开始接近国际

先进水平。

建国以来,黄河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已对历年黄河防洪、防凌工作提供了约300万站次情报,4000

多站次预报,尤其在1958、1981、1982年的黄河大洪水中,准确及时地提供了洪水情报和预报,使防洪

工作采取了有力的防御措施,以最小的损失取得了战胜各次洪水的伟大胜利。

四、水文计算和分析研究

这是治黄规划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是治黄的重要科学依据,建国以来进行了大量的工作。1954

年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简称黄河技经报告)时,对黄河干支流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

的水文分析计算,同期还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的降水和径流形成变化规律,此后在修订补充治黄规划时

对有关内容又进行了深入分析计算。60年代首先统一了全河主要水文站的主要水文数据,确定了陕县多

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23.5亿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为16亿吨,并围绕探求根治黄河水害的途径和三门峡水

库改建,进行了有关水沙分析研究。鉴于钱宁1959年提出黄河下游淤积的主要成分是粒径大于0.05毫米

的粗沙,1965年后对此进行了粗沙来源的调查研究。同期,1962~1965年对上游刘家峡至盐锅峡河段的冰

塞开展了观测研究,提出了计算方法。进入70年代后,根据水利电力部(简称水电部)指示,黄委会编制

了黄河治理规划,并以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和防洪为主进行了水沙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除搞清了黄河下

游的粗沙来源外,还研究了黄河泥沙的输移规律,分析计算确定了黄河下游花园口的可能特大洪水流量

为55000立方米每秒。同时,对三门峡、花园口的主要历史洪水进行了分析,系统研究了黄河下游的凌汛

,取得了不少有重大价值的成果。到了80年代在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时,再次进行了水沙分析计算,

并对多年来分析研究的泥沙运行规律、历史洪水、黄河冰情、黄河水资源,以及黄河流域的气候等进行

了综合分析,撰写成专著。还开展了高含沙浑水流变特性试验和水内冰、河曲段冰塞的观测研究,取得

了许多宝贵成果。

黄河的水文研究,自1981年撰写冰情论文参加国际冰情学术讨论会后,开创了黄委会参与国际学术

交流的新局面,已有不少水文研究成果进行了十余次国际交流,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水文科研成果,推

进了黄河水文研究工作的发展。

建国以来,作为防灾减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基础的黄河水文事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投入了

大量的资金,到1990年仅黄委会系统事业费就有人民币2.2亿元。建立了一支业务熟练、思想过硬的水文

队伍。全河水文职工到1990年为4680多人,其中黄委会系统2500多人,已建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黄河水

文系统。广大的黄河水文职工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尤其工作在水文测报第一线的水文职工,在十分困

难的条件下,与暴雨、洪水、泥沙、冰凌作斗争,仅黄委会系统就有31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40多年中

黄河水文工作已为治黄提供了大量的水文资料和水文气象情报、预报,水文分析研究成果,走出了一条

具有黄河特色的水文事业发展道路,无论在黄河治理开发和流域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黄河是世界上水文变化最复杂、测验条件最困难的河流,尤其随着黄河的治理和流域经济发展

,黄河水文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文测报质量远不能适应需要,水沙量尚未完全算清,水文规律

尤其是在新的变化中的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黄河水文工作者必须不遗余力地、孜孜不倦地在已取得

的成绩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站网,加强测报,深入研究,更加努力克服困难,使黄河水文事业不断发展

提高。

2021年成都第一场雪来了,南方人看到雪花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2021年第一场雪就在1月的第7天下下来了。没见过雪的成都娃今早几乎疯狂了,每个学校操场上几乎全是疯狂看雪、玩雪的憨憨们。快醒醒,早起的人儿有“福利”,2021年成都第一场雪来了!据天气预报,这是成都下雪概率最大的一天,刺骨的寒冷+肉眼可见的雪已到货!不少网友在朋友圈、社交媒体上激动发文:成都下雪了。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星星点点的雪花了吗

成都华兴街飘雪

红星路二段四川日报社附近飘雪

成都春熙路天桥飘雪

成都金河路飘雪

据成都市气象局,预计今天白天成都市有雨夹雪或小雪,偏北风3~5级,局部地方可达6级或以上,气温0~3℃。早上易出现道路结冰,大家注意出行安全,以及防寒保暖。

成都一些公司当天也一改平时严肃工作氛围,破例允许员工在办公室播放与雪相关的音乐。“今天大家一来办公室就在讨论成都的雪,毕竟工作每天都有,但一边上班一边赏雪的时光很难得。”成都白领谢阳介绍,同事一上午在她那里点播了五六首音乐,《认真的雪》因包含歌词“雪下得那么深,下得那么认真”而备受欢迎。

“成都下雪”很快登上微博热搜,往日深藏在屏幕后的“段子手”纷纷在社交平台分享欢乐:“你们说,把雪景的视频发给领导,他们会不会允许我下去玩会雪。”“颤抖吧,北方人,今天我们雪很多!”而不少没有下雪的城市则流露出羡慕之情。四川省乐山市气象局的官方微博写道:“隔壁子成都下雪都上热搜了,要是今天乐山再不下雪,不要怨我,去怨天吧。”

虽然没有“惟余莽莽”的震撼,没有“银装素裹”的妖娆,但不用放大镜便能看见的“鹅毛小雪”,已足以让身处秦岭以南的成都人奔走相告——“这场雪好大!”

黄山旅游的攻略

黄山登山路线游览攻略:

(1)从温泉到慈光阁再到玉屏楼

这条线可能是黄山最难的登山道了.现在黄山景区开通的新国线极大的方便了登山的游客.从汤口可以乘新国线的车直接到达慈光阁,沿途景色秀美,揽圣桥,温泉,人字瀑,大好河山石刻,观瀑楼都集中在温泉景区,不过不是很值得去徒步登行,消耗体力,真正的主题在山上,留好体力去登更高的山峰.

在慈光阁下车后,可以徒步登山,不过体力也是件大事.年青人可以背包上路,年纪大点的还是乘缆车到达玉屏楼.

从温泉到玉屏楼的路很险,立马桥过后更是如登天梯,石级坡度都在六十度左右.望驴子们小心,不过沿台级都有扶手,可以说是有惊无险.

过了半山寺就渐入佳境了,在此可观天都峰,立马峰,金鸡叫天门.

到了龙蟠坡更是风景更佳,再经天门坎,小心坡,渡仙桥,一线天,到达蓬莱三岛。基本就到了玉屏楼了。

立马桥:此为黄山重要观景地之一,在青鸾峰(立马峰)下的立马亭,近可观峰上“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的巨幅摩崖石刻,石刻字径6米,每字之间9米见方,“平”字一竖更是长达9.4米,为唐式遵将军1939年所书,黄山石工冒险凿刻而成。此处还可望天都峰鲫鱼背。

半山寺:到半山寺,你已经走了5华里了,半山寺的意思就是你已登到半山腰了,这里可以就餐,可以入厕,还有部门简易床位可以住宿。在此可观天都峰,立马峰,金鸡叫天门.

龙蟠坡:从半山寺行约3华里,便达龙蟠坡下,沿石阶登高20米左右至坡顶,四周峰峦锦绣。站在高崖上左望,刚刚在半山寺看到的那只“金鸡”变成了人,这就是奇景“五老登天都”。右望可赏莲蕊峰上的巧石“姐妹放羊”,向下可俯视老人峰上的“垂垂老者”。奇峰巧石,不一而足。

天门坎:位于横云石和天都峰之间,登山道路自天门穿过,故名天门,天门坎下的天都峰脚,为新老两路登天都峰的勇士上下汇合之处。

慈光阁——玉屏景点

小心坡:过蒲团石便是,坡长数十米,左临深涧,右依悬崖,古为黄山奇险之处,今道路凿宽,安有铁链,已是有惊无险。过小心坡转身就到了渡仙桥,此时你已是如步仙境了。

渡仙桥:相传为古代神仙为救药农而点化此桥,此地无桥时原无路。

一线天:为登玉屏必经之路,两石相夹,窄如古巷。宽处不过2米,窄处仅0.5米,内有石阶80余级。人行其中,抬头望去,蓝天一线。

蓬莱三岛:穿过一线天便是啦,你可见三座山峰,形态各异。因海拔已近1600米,山间时常云雾缭绕,幻若蓬莱,因此得名。

文殊洞:文殊洞又名罗汉洞,居迎客松下,穿洞登顶就到达玉屏楼餐厅门前了。

近闻天都将开,先将登天都之路帖与广大驴子参考。

(登峰的路应该怎么走)

黄山有句名谚说:“不上天都峰,白跑一场空。”好容易来一趟,你当然要上一上。上天都峰有两条路,一为新道,一为老路。一般来说从慈光阁步行登山都应从新道上,老路下,经天门坎,小心坡到达玉屏楼,而从慈光阁乘缆车登玉屏楼,可从老路上然后原路返回,再去莲花峰,天海,北海。后山下莲花峰到玉屏楼者,可从老路上新道下,经半山寺下到慈光阁。

(从天都新道登峰)

天都新道过半山寺后转右直登峰顶,直线长度1000米,高差为450米。不要小看这1000米,它有天梯之称,许多地方的登顶角度差不多是垂直而上的,石径穿壁而过,人在槽中行走,险而不危。沿途有海豚石,虎口石,帖壁松,三姑洞,望夫石,天地一线,万仞壁诸景。

(从天都老路顶登)

老路又称天都磴道,登山道路也不平缓,一般坡度为50—60度,最大为80—90度,直线长度650米,高差310米,共有1664级台阶,其中以鲫鱼背一段最为奇险。鲫鱼背海拔1770米,长约10余米,宽仅0.6米,两边悬崖深不见底,探头一望令人心悸。沿路佳景主要有童子拜观音,天桥,鲫鱼背,仙桃石,天都石室。

(天都峰顶观美景)

天都峰顶有一块10平方米的平地,上有巨石,为天都极顶,附近刻有“登峰造极”等石刻,这是黄山前山最险的地方。立于峰顶前望,千山万壑,尽在脚底,确有“海到尽处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感。

(二)从温泉到云谷寺再到白鹅岭

从温泉到云谷寺山路是7.5公里,往返车辆很多,途中景点主要有百丈泉,马鞍山,眉毛峰等,其中百丈泉最为知名,但枯水季节无此胜景。你还要知道这一带被称为黄山“东海”。

云谷寺到白鹅岭全程15华里,登行时间约为4小时,沿路主要佳景有:

(1)仙人翻桌:距云谷寺约5里,路旁峰顶有石如桌,四脚朝天。

(2)入胜亭:原名七里亭,其意自明,不过切不可松懈,后边那一半路才更艰难。

(3)喜鹊登梅:从入胜亭再行约2里,一丁字型路口有一巧石,形若喜鹊,旁边有一松树,状如古梅,因此称之为喜鹊登梅。再向上行约300米,从侧面看此景,喜鹊变成了一位身着道袍的长者,正挥手为你指路,故又有一名叫“仙人指路”。这就是黄山巧石移步换景的典范。

(4)皮蓬:从仙人指路处插入约行1500米就可到达,它是清代画僧雪庄隐居30年的地方。雪庄以树皮盖顶建成此房,潜心在此描绘黄山,画有《黄山图》42幅,艺术价值极高。此地山谷幽深,宛若仙境,但至今游人很少涉足。去者需原路返回。

(5)望月,双猫捕鼠,老僧采药。三景均为峰间怪石,从缆车看更形象。

(三)从松谷庵到狮子峰

这条路很少游客涉足的,大多从黄山北大门登山的都从太平缆车站乘缆车,单程80元/人.

这条山路长20华里,山陡路险,古时曾是太平人去府城歙县的过山通道.沿途可观后山奇观,如飞龙峰,仙人铺路,仙人观榜,书箱峰等.上到狮子峰岭,就到了北海.此路风景秀丽,不过着实累人,建议驴子们还是乘缆车登山.

黄山山上酒店房型概况

--------------------------------------------------------------------------------

由于在黄山市内、黄山山下汤口,酒店的标准间条件都还好,星级酒店应有的房型一般都会有,具体设施条件按星级等级来看。

标准间

黄山山上酒店宾馆基本都有,星级高的酒店,该房型就多,星级低的此房型就不多,招待所一类的地方基本都只有几间,一般情况下不对

外销售。

单间/情侣间/夫妻间

这三种叫法其实都是一种房型。一般三星酒店以上都有此房型,但数量不多。和标准间条件一样,就是房间只有一张大床。

三人间

黄山山上星级酒店宾馆基本都有,设施和标准间相同,但是数量并不多。

6~10人独卫或者多人独卫

这种房型的床也是高低铺,只是房间内有卫生间,可以洗澡。也就是说除了床之外,其他设施和和本酒店的标间设施基本一致。这种房型酒店

好的会有中央空调,差一点酒店则为取暖片。

8-12人多人高低铺

这类房型其实都是高低铺,只是高低铺数量不等,房间内设有卫生间,卫生间公用。有的地方一层楼一个卫生间,有的则一幢楼只有一

个卫生间。该房型提供热水有限,一般情况下2人一瓶。

过道高低铺

这是山上条件最差的房型了,其实不能说是一种房型,因为高低铺并不在房间内,就是在楼道、走廊中的高低铺位。

特别说明:

以上房型除了前三种房型以外,其他房型人多时均有可能要和其他人和住,且男女分开。除非你们游玩的人数正好住满房间的床位。请注意

保管好自己钱物和摄像器材,防止丢失及被窃。

从全国各地来黄山旅游的朋友们,一天内上山下山,体力是跟不上的,况且走马观花,并不能真正领略黄山胜景,所以一般情况建议您至

少在山上住一晚。经过以上的介绍,您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以及游玩成员人数和男女比例来选择自己黄山旅游合适的房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