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台州的民俗是什么
2.冬至民俗活动
3.530年前男人十三陵中的尸体没有腐烂:皮肤仍然有弹性
4.台州海鲜的海鲜的做法
5.冬至有什么风俗?
浙江台州的民俗是什么
1、台州乱弹
原本叫做黄岩乱弹,它形成于明末清初,是浙江著名的四大乱弹之一,被文化部列为中国318个地方剧种之一。台州乱弹唱腔十分丰富,以乱弹为主,兼唱昆曲、高腔、徽调、词调、滩簧等,是全国少有的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2006年,台州乱弹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黄沙狮子
黄沙狮子以舞、武结合和高超演技名扬四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民俗特色,是汉族民间精湛武艺和传统舞狮表演的完美结合,黄沙狮子的表演由舞狮、武艺、锣鼓三个部分综合穿插组成。舞狮表演分上半坦、下半坦二套30多个动作。
3、坎门花龙
源于玉环坎门渔村。是一个具有500多年传承历史的民间舞蹈,舞蹈热烈而奔放。每逢节庆活动,渔民们都会自发地组织花龙滚舞活动,表达祈求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景。
4、小人节
是温岭市民间信仰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我国民间乞巧文化的“活化石”,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福建移民相继迁徙至温岭石塘、箬山一带,将在闽南盛行的“七夕”习俗也带来并传承至今。
5、三门祭冬
是传承于三门县各乡镇聚族而居村落之中、在冬至举行的隆重而庄严的拜冬祭祖民俗活动。由取长流水、祷告祈天、祭祖、演祝寿戏、行敬老礼、设老人宴及与之伴生的相关民俗文化组成,具有鲜明的地方和区域文化特色,是保存至今的冬至节气民俗活动的代表。
2014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11月30日,包括三门祭冬等在内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冬至民俗活动
冬至日的习俗 冬至简介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
历史渊源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开始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大吉之日。所以,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往往选在在冬至。冬至又被称做“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于如今公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把正月和冬至分开。也可以说单纯的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习俗
我国冬至日最普遍的两大习俗就是:
1、 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一般包括当地最特色的冬至食材,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
2、 祭祀活动。许多家庭会在这一天或前一天去上坟,不方便回老家的也会在家里,做一个小供桌,摆上一些饺子、酒、水果等,祭奠一下。
当然,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不同地区也有一些特殊的习俗。以下简单列举一些:
北方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随着中国交通的发达,工作迁徙,南北交流等,现在吃饺子也延续到了南方的不少地区。
山东滕州一带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江南水乡
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宁波
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台湾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
台州、临海
台州、临海,在这一天要吃“冬至圆”(擂圆,又叫硬擂圆、翻糙圆)擂圆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
苏州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
江西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合肥
安徽合肥,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饼和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才算是过了一个冬至。
潮汕
潮汕的人们吃了冬节圆后,还要在家宅的门、窗、桌、橱、梯、床等显眼处粘附两粒冬节圆,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嘉兴
冬至古代为大节日,嘉兴重冬至,民间崇尚冬至进补,有赤豆糯米饭、人参汤;白木耳、核桃仁炖酒、桂圆煮鸡蛋等。
冬至有什么习俗 北方习俗
冬至,是山西民间在农历十一月的重要节日,俗称“冬”节。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现在的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
有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
有的是横十画、坚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
有画几个中空的格子,选好几个字,每字必须是几划。每日写一笔,最后成为一句话,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语,称为九九消寒句。
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币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冬至节,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继续往下进行。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人人们往往也要凑热闹参加玩耍。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南方习俗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
冬至节的由来与习俗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汉族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
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二、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四、冬至为何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习俗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清代,有的旗人为了消灾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码儿”或牌位,杀猪祭天。顺便祭“祖宗杆子”(系两、三丈高的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为“刁斗”,斗下悬旗,代表祖先)。祭罢,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谓之“神余”。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游的,亦有设筵祭祀祖先的。同时也邀请同僚或挚友在一......>>
不同的民族民俗活动 汉族: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除夕 重阳节冬至七夕等
彝族: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此外,还有密枝节插花节等 服饰多彩多姿,可区别的近百种,典型的是三色裙 葬礼有土葬,火葬等 民间崇拜万物有灵"和祖先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少数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有抢婚的遗俗
白族:三月街本祖节火把节等都教为隆重 服饰各地不同,男子一般头缠白色或蓝色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妇女躲穿白色上衣,外套红,黑,紫色丝绒领褂,下着白色或蓝色宽裤,头戴绣花,印花 彩色毛巾,胸前挂以三须,五须等银饰 婚姻为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葬礼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后改为土葬,葬仪比较隆重
哈尼族:十月年 崇尚黑色,喜用自己织染的青黑色小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 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包头 老年人多戴瓜皮帽。妇女服饰因地而异,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 喜酸,辣食品。 实行一夫一妻制,流行姑表优先婚配习俗。人死实行棺木土葬。 喜爱音乐,能歌善舞,喜随身带着乐器。
壮族:三月三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太大区别,女子则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多穿无领左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束花围腰。节日有吃五色饭,五色蛋的习俗,妇女爱嚼槟榔。实行棺木土葬,善歌舞。
傣族: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 泼水节为傣历新年,届时举行泼水,划龙船,放高升等活动 人死后一般实行土葬,少部分实行水葬。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妇女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喜欢酒和酸辣食品,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普遍爱好歌舞。民歌多由赞哈演唱。舞蹈以孔雀舞和象脚鼓舞着名。 傣族村寨多临江河建筑,竹篱环绕,各户自成院落。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傣族基本上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苗族:花山节 实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部分地区有四代,五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有姑舅表优先婚和转房等习俗。实行棺木土葬。
僳僳族:刀杆节阔时节 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筒裙。喜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克等饰物 住房多为千脚落地的木板房和竹篾笆房。婚姻以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为主,但仍有姑舅表优先婚制等习俗。 人死后,亲友要带酒肉吊唁并绕尸歌舞,唱尼莫歌,实行土葬,在坟前悬挂弩弓,织麻布工具随葬品。
*** :节日主要有圣纪节宰牲节 信仰 *** 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多修建 *** 寺。 主要在本民族内通婚。人死后,要请阿一般早亡午葬,沐浴完毕用白布裹尸,移置木匣内,实行土葬,由阿率亲友出殡,妻不送葬
拉祜族:主要节日......>>
二十四节气民俗活动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古代农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积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大量农村城镇化以后,尤其是沿海地区先富起来的农民纷纷弃农经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是那样举足轻重。
尽管如此,四季轮回,春去秋来,气候更替仍然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特别是在四季分明的江南一带。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古人就有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物生长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均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它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在《淮南子》一书中,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我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记录。
二十四节气可能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黄河流域,以后不断改进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阳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中,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大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与农业结合得十分密切,因此从中可以掌握季节的变化,决定对农作物的适时播种与收割。
有人误认为二十四节气与阴历有关。其实,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它根据太阳在黄道(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也就是太阳周年运动的路线)上的位置及引起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将全年划分为24个段落,每段相隔约半个月(15天),每一段叫做一个节气。每月月首者称“节气”,包括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十二节气;在月中者称“中气”,包括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十二中气。二十四节气就是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的总称。在全年24个节气中,最重要的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合称二分二至。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因而纯属阳历,只是形式上不同于通常所说的阳历。
由于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的,而太阳通过每等分的时间大致相等,因而在公历中,每年各节气的日期基本上变化不大,最多相差一两天,但在农历中的日期却不固定,为了便于记忆,我国劳动人民创编了“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二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编出大量与节气有关的农谚,用以指导农业生产。例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惊蛰一犁土,春分地如筛”“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下种,谷雨栽秧”“清明要晴,谷雨要淋”“立夏小满,雨水相赶”“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三朝遍地锄”“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夏至进入伏天里,耕地赛过水浇园”“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大暑大落大死,无落无死”等等。
现代农业气象学兴起以后,很多地区将二十四节气与农业气象资料相结合,编制农业气候历、农事历或农事活动表,使古代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相互参照、补充,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继续发挥作用。因此,作为农业气象资料重要依据的二十四节气理所当然地和产生于农业社会的民俗有着紧密的联系:
“打春牛......>>
关注冬至习俗,简单 写 ■冬至 春节期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所以产生许多行事的禁忌例如:大年初一忌吃稀饭,要吃干饭..等,你知道有哪些呢? ■腊月 冬至过后,进入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腊八粥用糯米、红豆、桂圆、枣子、栗子、花生、榛子、白果、松子混煮成甜稀饭,据说腊八粥源于印度,佛祖释迦牟尼独坐菩提树下苦行六年后,终于在腊月八日之夜悟道成佛,后人为了不忘他成道前的苦难,于腊月八日吃。 尾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 作尾牙算是感谢土地公一来对信众的农作收成与事业生意顺利的庇佑,所以会比平常的作牙更加隆重,且各公司行号的老板会在公司、家中或餐厅犒赏员工,做为慰劳员工一年来的辛勤。 送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 「送神日」,也是原在人间鉴察人们言行善恶的灶神与其它诸神,一年一度返回天庭向玉皇上帝禀报人间善恶的重要日子,以定来年人们的吉凶祸福。 ▲灶神 粥以做纪念。过了腊八也开始做年终大扫除的工作。腊月十六是尾牙,这天要拜土地公,商家在当天宴请员工,过去如果老板要解雇员工,只要把白斩鸡的鸡头对准那位员工,就心照不宣了。这天应节食物是「刈包」。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神,传说灶神是天上派来住在每户人家的,年底会返天报告该家一年善恶,由天帝分别给予吉凶,人们为了让灶神说好话,就用丰盛的祭品贿赂他,黏住他的嘴,不让他打小报告。 ■除夕 这天家家户户远游在外的、分家出去的全回老家过团圆夜,围炉吃年夜饭,年夜饭里最不可少的是一条大鱼,但不可吃完,以象征「年年有余」。年夜饭吃完,家中最大的长辈坐在正厅,小辈依次拜年,拜年时发给压岁钱,通常发完压岁钱,一般人家就准许开场赌小钱了,不管赌不,一般都要守岁,守到夜里十二点,鞭炮一放,新的一年正式开始。还要在夜半到附近著名庙宇祭拜准备「抢头香」。 ■初一 根据干支来定开正时刻,一到时刻就鸣放爆竹,在神前供上甜料―红枣、冬瓜、糖、花生糖等糖果,并烧金纸一同祭拜,天亮时,把春联贴在门上,点蜡烛和烧香,以清茶、甜茶、花生糖、蜜 ▲祭祖 柑、饭、发、甜、鸡鸭鱼肉为供品,祭拜神佛祖先牌位,放鞭炮后,全家一同礼拜,此即开正或称开春。又初一除祭拜家中神佛以外,还可到所信仰的寺庙上供祭拜。另外,初一乃一年之始,为了能有个好彩头,一家人不能讲不吉利的话、斥责、宣哗、殴打等,也不能使用刀叉,更不准破坏东西,全家男女老幼均着新衣,或去给亲友拜年,或到郊外踏青,或参加各种游戏与。 □初一禁食菜汤和甜 初一早上要吃素菜,及不吃荤也不煮,把前天的饭菜蒸来吃,不喝菜汤,只能饮冰砂糖茶,台湾人认为如果喝菜汤,出外旅行会遇大雨,有的人初一到初三都过这样的生活。元旦也不吃甜,初二才能吃,油稞要在锅中煎,台湾有句俗谚云:「煎赤赤赤」,赤有贫的意思。 □家中垃圾的处理 初一到初五这几天家中的垃圾不得拿出门外丢,要 *** 在一起,这是认为把家中的东西拿出去,就是把家中的福带出去。所以即使是垃圾也要留在家里。 ■初二 出嫁的女儿本来哪一天都可以回娘家的,但俗信初一回娘家会导致娘家贫穷,所以要等到初二才回去。另有一说,初二回娘家是一种硬性规定的社会规范,因为以往女人地位不高,担心女子嫁出去后,遇到恶婆婆,可能一辈子都不准她回家,故有此习俗。初二,出嫁的女子偕同丈夫以及子女们携带一些礼品回娘家拜年,回到娘家后先向祖父母及父母拜年,再分送红包给他们,而这些长辈也要分赠红包给女儿带回来的孙子。如果家中有弟妹,当然有要分赠红包。所以每年正月初二,娘家充满一片喜气与热闹。 ■初三 ▲老鼠......>>
我国的传统民俗活动是什么 正月十五打腰鼓,踩高跷,扭秧歌等
清明节祭奠祖先
湍午节赛龙舟,吃粽子
冬至饺子,夏至面。
八月十五团圆会
等等
请问冬至日有些什么传统活动? 冬至有包饺子呀,还有一家人吃顿团圆饭,吃汤圆都是一些传统的活动
冬至人们要干什么吃什么有什么习俗 每年的冬至其实都不是固定的。根据年份不同,一般固定在12月21日或22日。因其日子不确定,也称为“活节”。每年冬至各地也有不同的过节方式。
家人团聚。
冬至作为冬季中的中华民族的一个大节日,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饭,是最基本的过节习俗。在一个城市的亲人都要聚到一起,常常聚到老人家里庆祝。不在一个城市也会往家里打电话问候。
吃饺子。
这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习俗了,冬至到吃饺子几乎是家家户户的传统了。冬至前几天的超市中,面粉饺子粉什么的也是最畅销的。
如果家里人多,还会多包几种馅儿的饺子。小孩子还会希望吃到带糖果或者其他有趣的馅儿的饺子。
祭祀活动。
有些老人会在冬至这一天去老家上上坟,不方便回老家的也会在家里,做一个小供桌,摆上一些饺子、酒、水果等,祭奠家中故去的老人。
喝羊肉汤。
据说是从汉代的大将军樊哙那里传来的。冬季多吃羊肉有利于身体内火旺盛,抗寒有效,是冬季饮食首选。在山东一些地方,冬至喝羊肉汤是当地的一种习俗。
汤圆,麻薯……
南方没有北方那么冷。冬至时也会吃一些地方特色食物,来迎接冬至的到来。比如汤圆、麻薯、酒酿丸子等。
食补进补。
从冬至开始,寒冷的冬天真正开始了。要开始注意饮食,特别是一些体寒的女性,除了注意穿着保暖之外,也要注意饮食中,多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提高自身能量来抵御风寒,快乐过冬。
530年前男人十三陵中的尸体没有腐烂:皮肤仍然有弹性
530年前,明陵并没有腐烂:皮肤还是有弹性的。以下文字资料由校易搜收集整理,所以让让我们看一看!
从2010年到2010年,泰兴的一座倒灌墓中出土了一具明代中期的男尸,历时530年。甚至还发现了很多钉子。虽然枯萎的皮肤呈棕黑色,但还略具弹性。嘴唇和下巴上的胡子虽然变得灰黄卷曲,但并没有脱落。明墓
时隔530年,泰兴一座倒墓中出土的明代中期男尸,甚至还有不少指甲。虽然枯萎的皮肤呈棕黑色,但还略具弹性。嘴唇和下巴上的胡子虽然变得灰黄卷曲,但并没有脱落。
几天前,当这具古尸被从棺材中取出时,考古学家对它的完整性感到惊讶。为什么这具明代古尸难道不会腐烂500年吗?专家认为,灌墓的封闭性和当地独特的葬俗是重要原因。目前,考古学家已经对棺材内的液体进行了取样,希望通过科学测试,解开古尸不腐之谜。
导读:
去年12月以来,南博博物馆、台州博物馆、泰兴博物馆在黄桥镇某楼盘遗址内发掘出17座明代古墓,均为何氏家族所有。其中,张墓和他的歌的坟墓是保存最好的。这两座墓葬在今年春节前被运到南京博物院茅山考古实验室。据悉,这是江苏省首次进行实验室考古。
参与泰兴博物馆发掘的程鹏告诉记者,根据墓志铭和族谱,两座墓的主人是叔侄姐妹关系。张卒于1509年,享年75岁;贺颂死于1484年,活了56年。
张的坟墓首先被打开了。记者看到,张墓用砂浆覆盖,砖房外砂浆,砖房外砂浆。五层保护极其坚固,打开时甚至需要切割机。虽然墓室完好而坚固,还有张尸体完好无损,只剩下一堆骨头。
A嫂子张氏只剩下一堆骸骨
何宋墓只有三层:棺盖、棺盖、陶土,陶土层已被工程机械刮花。
鉴于张只剩下骨头保存完好墓,考古学家对何松这是一座埋藏较早、保存条件较差的墓。没想到,开棺后收获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记者在现场看到,墓主人身高近1.80米,衣着整齐,戴着帽子,平躺在棺材里。他的脸有些萎缩,像木乃伊一样呈深棕色。虽然脂肪肌肉消失了,但是皮肤完好无损,眉毛胡须都在。棉布做的长袍、夹克和裤子都很硬朗。
考古人员脱下墓主人何松的衣服,发现他的全身和面部一样保存完好,甚至比预想的还要好:不仅有大量的脚趾甲,就连胸腹部,内含内脏,也是最易腐烂的,只有腹部沉淀下来的脂肪形成了白蜡。
考古学家从尸体鬓角的毛发依然存在这一事实来判断,但是被帽子包裹的前额已经非常秃了。何松生前很可能是秃顶。从何嵩随身携带的26颗牙齿来看,鉴于当地有收集其脱落牙齿进行安葬的习俗,可以判断,何嵩死时虽然只有56岁,但牙齿基本全部脱落,衰老相当严重。
B何嵩尸体皮肤完整
It令人惊奇的是,这具尸体已经存活了500多年而没有腐烂。江苏和泰州出土的古尸最多,而且都集中在明朝中后期。泰州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王维刚告诉记者,80年代的徐帆夫妇、2002年的刘健、2011年的无名女尸,再加上这次的何嵩,已经在泰州出土了5具古尸,这些古尸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首先,浇墓的密封性相当强,使尸体处于封闭状态,防止微生物和细菌侵入和腐蚀尸体;
其次,葬礼是
在王维刚在s看来,当地古尸不腐烂的最重要原因是当地独特的埋葬习俗。在明代的台州,死者要在阴凉通风的祠堂里待上几个月到几年,尸体下面垫上厚厚的被子、纸莎草和灯心草,有很强的吸水吸油功能,使尸体在下葬前就已干尸化。
为什么张只留下白骨,而何嵩却不朽?说张农历三月六日,春夏之交,天气温暖潮湿,而他宋农历10月15日卒,已是冬季,寒冷干燥,更有利于尸体的保存。
C古尸不腐有奥秘:下葬前先通风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现在,科技考古鉴定保护工作才刚刚开始。
据南博考古所所长林留根介绍,考古中最难保存的是纸张、纺织品、竹木器皿、尸体等有机文物。在野外,光和风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纺织品可能会很快变黑变脆,纸张甚至可能在几分钟内消失。而实验室里的考古就不一样了,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控制温度和湿度。
南博保所所长万里说,张墓上覆盖着一层有墨水的织物。这种记载了墓主生平事迹的文物叫明静。现在这个碑文难以辨认,我们就用红外摄影和拉曼光谱扫描技术,让难以辨认的字迹变得清晰。
现在,鉴于何宋墓采用樟木,具有防虫防腐的作用,但棺材的材质尚不清楚,技术人员将提取木材切片,与木材样本库进行比对,确定树种。也许这种木材也隐藏着防腐的秘密。万里说。
更令考古学家关注的是,在张墓和他的歌的坟墓。前者是**的,后者是黑色的。在考古学家看来,两种棺液的区别,可能就是尸体不朽的终极奥秘。我们会用化学、光谱学、医学等手段对它们进行分析对比,说不定能解开一个埋藏了500年的秘密。
D实验室考古比野外环境更好
新闻链接
从去年12月开始,南博、台州博物馆、泰兴博物馆在黄桥镇清华校区房产遗址发掘了17座明代墓葬,距今500多年。泰兴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程鹏介绍,这17座墓葬中,有3座为倒葬墓,1座为木棺墓,其余13座为砖墓。除了两座保存完好的浇墓,其余都是当场打开的。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马永强队长说,一般来说,古墓都是在现场直接打开的,但有两个对考古学家来说比较难——密封得特别好:较大的墓室分四层,最外层是砖,第二层是砂浆,第二层是木棺,最后一层是棺椁。略小一点的墓是三层灌浆墓,最里面是棺材,中间是郭,最外面是灌浆层。所谓浇墓,是指中间的浇层。它是由糯米汁、蛋清和石灰混合而成的。这些由古代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使棺材密封严密。500多年后,它们的硬度堪比水泥。
马永强说他们在现场发现了墓志铭。大注浆墓,墓志铭写着:张之墓,名将何汝仁。从文字上可以知道,墓中自称姓,是泰兴人,她的父亲是扬州卫司令。张生于宣德嘉荫年间,卒于年间,享年75岁。她的丈夫何銮,曾在四川徐州任山西路刺史。
而较小的倒灌墓被称为何松。贺颂生于宣德五申年,卒于成化陈佳年,享年56岁。因为他的儿子何嵩被追封为应天府的官,是七品。在唐朝、金朝和元朝,推官相当于当地中级人民的现任总统美国法院。在明代和清初,它还具有审计总监的职能。
台州海鲜的海鲜的做法
台州海鲜多,吃法也多,生食、家烧、红烧、白灼、腌干制鲞、糟醉、制糊磨酱……椒江、路桥、黄岩等地近海,海鲜品种多、新鲜,烹制以放姜、蒜白煮为主,保持新鲜的原味;玉环几乎每道菜都跟海鲜有关,跟其他各种食材结合度也更紧密,就算是主食,带鱼饭、黄鱼面、鱼皮馄饨,也都跟海鲜挂上了钩;天台、仙居靠山,海鲜多以红烧、加黄酒烧居多,口味略重;临海是老台州府,海鲜做法融合台州海边、山区的各种烧法,集合了台州各种经典菜式。 望海潮是个词牌名,去掉一字,就成了一种海鲜。窃以为,望潮是海鲜中名字起得最好听的。在所有的海鲜中,我独爱清汤望潮,写此文时,望潮那脆嫩爽口的味觉,仍然时绕齿颊。
不是海边人,根本搞不清望潮与鲑姑、章鱼、墨鱼、鱿鱼之间的区别,还以为是一路货。关于望潮,在这里要多噜苏几句:望潮跟章鱼、墨鱼长得差不多,吸盘两列,不过,望潮、章鱼都是八腕的,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八爪,章鱼俗称就是八爪鱼。而鲑姑、墨鱼、鱿鱼是十腕的。我虽是台州人,也是化了相当长时间才弄清它们的细微差别。望潮它平日里穴居海滩泥洞之中,潮涨时它便爬出洞口而望,挥舞着腕儿,似在盼着潮水到来,故名“望潮”。既是望潮,八月中秋潮水最大,故农历八月中捕获的望潮也最为肥大。
望潮的吃法有生炒、红烧、水煮等,我觉得,越是鲜美的海鲜越适合用简单的烹饪法,比如清蒸、比如水煮,而且七八分熟就够,取其本味,蘸点醋,味极鲜美。如果用浓油酱赤,吃进的都是调料味,反而失去了海鲜本真的味道。台州人烧虾,用水氽一下就捞起吃,到别地海鲜馆吃,什么酱爆虾、什么椒盐虾、什么鸡尾虾,我总觉得吃的不是什么虾,而是吃进一嘴调料。
玉环的清汤望潮实在美味。但见清汤里浮着几只望潮儿,汤里撒着翠绿的葱花,望潮在其中似在游动,端的是清水出望潮呢,挟起一个放在嘴里,咬在嘴里感觉吸盘还在收缩,味鲜至极。鲜得来不及品尝,它就滑进肚里。有些初次吃望潮的人,看见望潮,就拣大的来个囫囵吞,结果望潮在喉咙口,上不得上,下不得下,干吊着,样子相当狼狈。
三门浬浦的望潮也是相当有名的,有三门特产谣为证:
“旗门青蟹健跳鱼,平岩泥螺蛇蟠蛏,东郭青苔铁场蛎,亭旁豆面横渡芋,晏站虾虮鲜又细,猫头黄鱼黄又肥,浬浦望潮笑眯眯,洞港海鲜好风味”。浬浦望潮跟玉环的望潮有得一拚。 能烧成汤的海鲜很多,不过我觉得什么样的汤都不如沙蒜汤来得鲜香绵稠,如果一定要比,大概只有河豚汤可以跟它相提并论,河豚汤的绵稠与鲜味与沙蒜汤相似,不过不及沙蒜汤的浓香。玉环鱼圆汤倒是极鲜美,但它的鲜是清鲜,绵稠不够。总之沙蒜烧成的汤,是浓度很高的那种鲜,配得上用“其鲜无比”四字。
沙蒜是种腔肠动物,学名海葵,海葵是大家族,有五百多种,我们常吃的这种沙蒜叫星虫状海葵。海葵喜欢在沙涂上栖息,这厮离不得海水,一离开水不出几分钟便软塌下来如一堆烂泥。一放进水中,则蠕动着圆桶形的身子。在水里的时候它有鸭蛋那么大,做成鲜脆沙蒜汤以后,是那种浓缩了的精华,个头也缩小到春卷的一半。鲜脆沙蒜汤看上去有点浑浊,似不清爽,实际上味极美,鲜味跑到汤里勾舌夺心的鲜,缠绕在唇齿之间,把味蕾的快感勾了个痛快淋漓。对于第一次吃这种汤的人来说,绝对就是一种震撼,因为这汤实在太鲜太有味道了!沙蒜的口感也特别,咬一口,嘎吱嘎吱的,是韧中带着脆的那种。温岭几家酒店烧的沙蒜很入味,三门有红烧沙蒜,不过我以为沙蒜还是烧汤好吃些,因为味道本真。
台州人只道沙蒜大补,说有滋阴壮阳的功效,故称之以海中冬虫夏草,其中以黄酒炖沙蒜力道最好。外地人来台州吃海鲜,台州人有时点一道鲜脆沙蒜汤。若有外地人刨根问底,席间台州人常互相对视,不肯多说,当然也有借机引出黄段子的。这样一来,沙蒜倒成了所有海鲜里最暧昧的一种。 台州人吃海鲜,讲究个应季时令。什么季节吃什么海鲜,很有一番说头。海边人说“正月雪里梅,二月桃花鲻,三月鲳鱼熬蒜心,四月鳓鱼勿刨鳞”,的确,下乡人谁不知“三鲳四鳓”,农历三月鲳鱼的味道最是鲜美。
农历三月的鲳鱼是台州人的最爱,新鲜的鲳鱼扁平阔大,白色的腹部如丝绸肚兜,滑溜溜,光闪闪。犬子不爱吃鱼,嫌刺多,惟鲳鱼例外,因其肉质细嫩、肥腴而刺少。新鲜鲳鱼,红烧、清蒸都好吃。有一年朋友送我一大袋刚捞上来的海鲜,有鱼虾蟹等,新鲜得还带着大海的气息,其中一条大鲳鱼,足在蒲扇那么大,让我犯了愁——那么大一条鲳鱼,一家三口如何消受?
像鲳鱼之类的海鲜一定要趁热吃,冷了的话鲜味就“跑”掉,腥味出来了。李渔在《闲情偶寄》说过:“鱼之至味在鲜,而鲜之至味又在初熟离釜之片刻。”说得极是。
台州人烧鲳鱼喜欢跟年糕连在一起,烧好后,鲳鱼肉嫩滑爽口,海鲜渗透到原本淡而无味的年糕里,别有风味。三门泗淋的小饭馆烧的蒜苗鲳鱼和鲳鱼年糕很值得推崇,是那种家常的烧法,也没见放什么料作,但就是比大饭店烧得好吃。美食真的在民间。 前些年,梅童鱼是不上台面的。梅童鱼头很大,所以又叫大头梅童,因其色黄,形似幼大黄鱼,不识货者叫它小黄鱼。旧时鱼货丰盛时,梅童鱼、海蜇、虾蛄这些小海鲜台州人是看不上眼的,只有梭子蟹(或糊膏蟹)、黄鱼、鳓鱼、鲳鱼等才是台州人看重的。如今海鲜少了,这些小海鲜也身价倍增,和大鱼大肉是一样的待遇了。
早几年菜场上的梅童鱼只卖到二三块一斤,梅童鱼身价不高,但味道极其鲜美。尤其是刚起捕不久的梅童鱼,眼睛锃亮,透骨新鲜,用以清蒸,加上绍兴黄酒姜丝撒点盐,其味之鲜、肉质之细嫩。去大排档吃海鲜,都是些刚打捞上来的海鲜,离水不过一二小时,想要不鲜都难啊。刚打捞上来的梅童鱼鲜肥细嫩,美到极点,鱼肉吃到嘴里还带点甜丝丝的。可谓海鲜之最高境界——甜美。
有人说,与其在高级饭店吃冰冻过久的黄鱼,不如到海边排档吃新鲜的梅童鱼。吃海鲜,不能以价格高低论档次,鲜甜好吃就是硬道理。 弹涂鱼,在我们这里叫弹胡。体似鳅大如手指,阔口快齿,两只眼睛鼓暴出来。弹涂善跳跃,展鳍张口形凶猛,挖穴而居,退潮时跳跃于涂面觅食。弹涂也是那种在海涂中生活的小海鲜。初夏之时,梅雨来临,也许天气太过闷热,此时弹涂最易被捉。有人曾在饭桌上绘声绘色向我讲过捉弹涂的方法:涨潮前把竹筒一节一节插在海涂中,做成假洞穴迷惑跳入其中,台州民谚有“好稳勿稳,弹涂钻竹棍”,即指弹涂糊里糊涂,落入陷阱。另一种捕捉方法更有趣,渔人用一形如大畚箕的鱼罾,在滩涂上且行且赶,如赶鸭子般把弹涂鱼逼进鱼罾中。在石塘见过渔人踩着泥马,手拿钓竿钓弹胡,线儿一甩,一钓一个准。
弹涂原先也不起眼,现也身价倍增,一盘梅干菜烧弹涂,价格不菲。
弹涂是海鲜中的好好先生,好像麻将中的百搭一样,它与梅干菜一起,味美;与咸菜一起,味美;红烧,味美;氽汤,味美;烟薰成弹涂干,亦味美。总之,弹涂肉嫩而香,不管烧什么怎么烧,都不改其美味,堪称佳品。记得以前温岭文化馆边上有一家小饭店,烧得一手好弹胡。 台州人烧海鲜有约定俗成的搭配,比如弹涂配霉干菜、红烧鲳鱼配大蒜苗或年糕、小黄鱼配雪菜、煮带鱼条配萝卜、烧黄鱼鲞汤配冬瓜、炒鳗鲞丝配芹菜,别小看这样的搭配,这样的搭配最能体现美食的精髓。
“带鱼打蜡两头尖,张嘴里面带刀剑”刚捞上来的带鱼银光闪闪,用以清蒸最合适,佐以料酒和姜丝,抹上盐,撒几粒白糖,放到灶上清蒸十来分钟,鲜中带肥、肥中有甜、甜中又鲜,三味交融,鲜美得不像话。带鱼一定要吃本地的,且以冬至前后为最佳时节。那种产自热带海域的带鱼个头大,但大而无当,肉质粗,吃起来不得要领。非洲鲫鱼也一样,粗拉拉的肉,哪能比得上野生鲫鱼的肉质细嫩。
台州人烧带鱼喜欢把带鱼跟萝卜丝一起烧,这种烧法别地方似不多见,我觉得在烧菜上就可以看出台州人聪明有创造力,带鱼熬菜头丝也可以算是台州人文精神“有灵气”“善创造”的表现。带鱼鲜美之味被萝卜吸收,而萝卜丝则去掉了带鱼的腥味,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仅如此,萝卜丝细嫩化渣,汤汁带着浓浓的带鱼的滋味,无论吃鱼还是吃萝卜,口感都很不错。所以台州民谣《月节鱼名》说,“十二月带鱼熬菜头吃勿歇”,为啥吃不息,好吃呗。 关于台州海鲜 ,各路食客都作过评价,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形状见所未见,吃法闻所未闻,口味倒是一致,就是“鲜”!
冬至有什么风俗?
1、拜天祭祖:
从周代起,冬至这一天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祭祖,即便是最贫穷的人家,都会拿出平时的积蓄来添置新衣,准备祭祀用品。
2、传统饮食:
冬至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比如北方水饺、潮汕汤圆、东南麻糍、台州擂圆、合肥南瓜饼、宁波番薯汤果、滕州羊肉汤、江南米饭、苏州酿酒等
3、冬至养生: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所以女性和老人家尤其要注意这一天防寒保暖,同时也可以在晚间泡脚,适量进补,吃些养肝护肝食物比如菠菜、芹菜和猪肝等。
扩展资料:
冬至的由来:
冬至在文献上记载,人们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开始过冬至了。据记载,周秦时代是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也就是说,人们是在这一天过新年的。
《汉书》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另外有云: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为“大吉之日”。
还有一种说法是,冬至作为节日来源于汉代。冬至为“冬节”,所以被视为大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百度百科-冬至